石刻艺术博物馆——汉画馆

家乡区县: 卧龙区

汉画馆简介:

  南阳汉画馆,位于中国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南阳市郊,北倚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中国历史名胜南阳卧龙岗,南临南阳市区风景线白河游览区,环境幽雅,景色绮丽,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南阳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 (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汉代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 2000年南阳汉画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汉画先后多次荣登为“国家名片”。

汉画馆特色:

  南阳汉画馆景园大门前两侧耸立着一对高达11米的仿汉门阙。(附双阙照片)大门入口处正中是一堵具有厚重、古朴特色的大理石墙壁,其上雕凿着由郭沫若题写的“汉画馆”三个金色大字。穿过两边如茵的草坪,步入平坦的广场,拾级而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座凝重典雅、气势壮观的二重楼仿汉建筑——主体陈列大楼。进入南阳汉画馆展览大厅,引人注目的是一对东汉大型圆雕石刻——天禄、辟邪(附照片)。大厅西壁上方是一幅仿汉大型雕塑“德汉雄风”,它集中体现了南阳汉画丰厚的文化内涵。整个画像石陈列大厅的平面布局略呈“T”字型,展厅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共设有十一个展厅。

  主题陈列——“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按展览内容又分为序厅、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车骑田猎、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逐疫升仙等十大部分。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石为底的石刻艺术品,其内容和构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早期。布局疏朗,内容单调,多以门闷楼阁为主;中期作品内容丰富,题材繁多,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并注意到了对空间的修饰;到了晚期,构图就逐渐趋于简单的图案画了。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汉代是我国天文科学高度发展时期。先民们已掌握了五大行星在内的星宿的视觉运动规律,对日食、月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已很详细,并初步认识了各种天象所产生的原因。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制成“浑天仪”后,经过测试,浑天仪所显示的天象与实际观察完全相符,从而证实了汉代人对天文观测的高超水平。如北斗七星图。北斗星居于天体的中央,绕北极星旋转,一年四季也不会落下。因此,早在距今4卿0年前的夏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北斗星勺柄的指向和季节的对应关系。即勺柄指向东南西北,对应的季节是春夏秋冬,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颗星至第四颗星组成勺子,第五颗星至第七颗星组成勺柄,而且勺柄是指向太阳运动的反方向东方,为此,我们可以肯定他说,这是一幅春天的星象图。

  第二,汉代艺术是融合了杂技、幻术、角抵等多种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它生动体现了气势雄浑包罗万象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国表演艺术史上的创举。

艺术风格方面: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
(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
(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
(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中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总之,南阳汉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涉及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为一部形象。

无人及你(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