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名人-林砺儒

家乡区县: 广东省信宜市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
林砺儒(1889 07.18 - 1977 01.20),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结坡上村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勷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副部长。
1889年7月18日,林砺儒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北界镇结坡上村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科举人,父亲林达为秀才,因鼠疫早卒。林砺儒4岁丧父,母亲又患癫痫,他是靠祖母养大,而伯父林鸿和叔父林适帮他完成了启蒙教育。林适也是秀才出身,曾入广雅书院学习,颇有学问,且善书法,外出教学时总把砺儒携于身边。叔父常常吟诵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之句,对林砺儒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实有促进作用。伯父林鸿本是禀生,后不愿出仕留在家乡。林鸿还专门聘请一位家庭教师来教林砺儒,并经常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伯父林鸿对林砺儒影响巨大,他直到晚年仍感念不已。
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即应信宜县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
林砺儒1918年3月从日本学成回国,次年4月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先后担任过斋务课学监、校长办公处干事、秘书、庶务主任,担任伦理学和教育概论课程,后来又任教育系主任。
1922年9月,林砺儒奉命就任附属中学校主任。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全人格包括文化素养的人格化、思想道德的人格化和理想情操的人格化等等,目的是使中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
全人格并不追求分数至上,我们可以举钱学森为例。钱学森生前一直保存着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毕业证书,其时校主任(附中校长)即是林砺儒,时间为1929年7月1日。钱学森生前曾经回忆,校长林砺儒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很重,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于光远也是这个时期北师大附中的学生,他认为追求高分太浪费时间,到了80分就可以去学新的东西。
1933年,广东省政府为纪念古应芬,创办勷勤大学(古应芬字勷勤),林砺儒应邀参加筹办工作。该大学成立后,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林云陔兼校长,林砺儒任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1937年,勷勤大学教育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后又改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林砺儒继任院长。1942年,林砺儒来到桂林,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当时院长曾作忠博士是林砺儒的学生。1946年1月在桂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与欧阳予倩一起负责广西民盟的文教工作。不久,桂林师范学院决定迁往南宁,林砺儒辞去教职回广州治病。1947年8月,他辗转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49年4月,林砺儒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赴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1950年2月,他又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原辅仁校长陈垣任新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转任教育部副部长。
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林砺儒转任教育部副部长后,先后主持起草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并就少年儿童教育、中学教育、民族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林砺儒身处高位,却不以高官自居,每有学生去北京看望他,称他为“林部长”时,他总是说:“别叫官衔,叫‘老师’我最喜欢!”
1977年1月20日,林砺儒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他生前曾“自拟挽联”:“服官自笑立仗马,遗稿尚无封禅诗。”

123haha(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