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的传统医学、医术源远流长、世代传颂。翻开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医学书籍和文章,进入中国各大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也都能看到和听到四个字——“神医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于北宋嘉佑五年,即:公元1060年,杨介出生于盱眙泗州城。1997年版《辞海》的2880页记载,杨介,泗州人,工医。杨介是宋朝大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并时任泗州临淮主簿的张耒的外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杨介,说张耒是他的娘舅。张耒不仅非常器重这位贤甥的医名,而且常和贺铸、吴则礼、吕本中等当时文坛名士以诗词相赠。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祖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杰,并善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子。杨介年少时便刻苦好学,后参加科举考试考“孝亷”未成,便发愤攻读医典,继承家技、悬壶济世,终成为一代名医。
以毒攻毒——为皇帝治病传神奇
文献记载,杨介虽不是皇家御医,却给皇上看病,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凡遇上棘手的疑难杂症,都会想到神医杨介。杨介一生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常常连御医都治不好的病,到他手上便会药到病除。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杨介诊病疗疾的传奇故事。
相传,宋徽宗赵佶有一年夏天,为驱除炎热机时饮冰解暑,时间长他得了个脾脏方面的疾病。皇宫中的御医按正常治疗方法,让他服用“理中丸”。但用药多日始终不见效果。为此,徽宗皇帝寝食难安,心急如焚,大骂一个个御医都是无用的饭桶,整个皇宫上下都为之着急、焦虑,四下派人打听、发布告,找“神医”来宫中为皇帝治病。
后来,有人打听到江苏盱眙淮河西岸的泗州城内,有个名叫杨介的地方名医擅治许多疑难杂症。徽宗皇帝听后立即派快马到泗州召杨介到东京汴梁为他复诊。杨介到后宫一看,皇上已被病魔折腾的不堪入目。杨介查明了病因后,仍然使用了“理中丸”,只是换了一个服用的方式——改温开水服用为以冰块来煎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毒攻毒”。徽宗皇帝照这种方式服药后,立马见效,不久便得以痊愈。就这么简单的一招,就让“万岁爷”从病苦中解脱出来,能正常处理国家大事了。
宋徽宗赵佶大加赞赏杨介的治病妙法,当即表示要留杨介在宫中做太医。可是,杨介在地方行医惯了,和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一起很随意,更不想在皇宫受太多约束,便婉言谢说:“请圣上恕罪,草民一是现家有二老生病在床头,不便在宫中久留;二是在地方行医惯了,还希望圣上恩准草民在地方为百姓诊治病痛。只要圣上这里有需要草民之时,草民会立即赶来侍奉圣上。”宋徽宗听后,觉得杨介说的真诚,也知道“强留人而留不住心”的道理,也就没有强留。为了表示对杨介谢意,在给予杨介一定的赏赐时,还说了一句:“你既然执意要回去侍奉父母,在地方为百姓治病造福,朕就赐你一个‘宫外太医’。”杨介立即谢恩而退,连忙赶回家乡盱眙。
一时间,盱眙泗州城的“神医杨介”用简单而神奇的妙法,为徽宗皇帝治好了连御医都治不好的疾病,顿时从东京汴梁传向全国各地。从此,慕名来盱眙泗州城找“神医杨介”诊治疑难杂症的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是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对症下药——小小生姜治大病
淮安楚州的杨立之在广州任通判期满归楚州后,喉咙生痈化脓,红肿溃烂、脓血如注。杨立之大人疼痛难忍、茶水不进、觉也睡不好。家人多方求医问药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两个儿子看父亲久病不愈,只能舍近求远慕名来到泗州城请杨介到家为其父看病。
杨介来到杨立之大人的府上对杨大人凝视良久,但并不去把脉,只是轻轻松松地对杨家人说:“不须看脉我已得知矣。此疾甚异,须先嚼生姜片一斤,方可用药,否则无法。”杨家人一听这话,面有难色,心中嘀咕:杨介,你小子不会是糊弄我们吧,这喉咙中已经浓肿溃烂疼痛难忍,怎么能火上浇油,再食这么辛辣的生姜呢?但是,这位通判大人杨立之还算是沉得住气,他没有怀疑杨介的话,对家人说:“吉老医术通神,言必不妄,就照他方法做。”
家人听了家主的发话,这才按照杨介的吩咐取来一斤生姜,洗净。家人虽动刀切片仍不踏实,切一片,杨大人拿来送入口中咀嚼,开始只觉得生姜味道甘香,愈嚼愈觉得舒服、好吃。就这样切着吃着,吃到半斤时,喉中疼痛渐止。家人依然不停地切,杨大人就不停地吃,姜切完了,他也吃完了,正好一斤不多不少。这时候,杨大人才感觉生姜有了辛辣味,再让他吃饭粥时,杨大人已感到入口没有任何滞碍了。至此,杨大人完全康复了。第二天,杨大人召杨介谢而问之,杨介对他说:“你在广州做官,那南方多鹧鸪鸟,平时你必少不了多吃鹧鸪,而鹧鸪喜食“半夏”之果,久而毒发,所以我用生姜调治之,今病源已清,不须再服用其它药物了”。
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平平常常的一斤生姜吃好了杨立之多日治不好的喉疾,杨立之大人一家及邻里都觉得很是神奇,杨大人全家更是对杨介感恩不尽。
察言观色——奇妙之法治奇症
话说泗州城外有一姓张的富翁,他的公子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患上一种怪病。在他儿子的眼中所有正着摆放的物品,他看着都是斜的。家中的书桌、椅子之类本来摆放的整整齐齐,方方正正有条有理,可他看了就是不顺眼,非让家人重新挪移并且斜着放,只有这样他才以为是正的。这位富家子弟的毛病,着实让父母十分忧虑。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为将儿子的病治好,其父母、家人遍访名医高手,远处的,近处的,全找过了,这些医生到他家一看,都束手无策,弄不清是得的什么病,更不消说下手治疗了。
一日,张富翁的一位乡邻跟他家人说:“不妨请泗州的杨介老先生来看看,或许有什么好的办法呢。”于是,富翁亲自带领儿子登门请求杨介为儿子诊治。杨介望闻问切后心中有数了,当即令其父先回去,留下其子在杨家。张富翁走后,杨介就吩咐家人摆下一桌酒菜,并找人陪他喝酒,酒席中杨介不断地酬劝这个小子开怀畅饮,一直让他喝的酩酊大醉,方才罢饮。酒后,杨介既不开药方,也未动针。而是将他扶起坐进一顶大轿,邀上8个人抬着,让抬轿人走起来故意不停地旋转颠簸,轿夫们抬着患者,颠颠转转。之后,再令他坐在床上睡觉,并让仆人看着,不让他改变姿势。就这样一直让这小子睡到天明。患者也醒了,杨介便叫人送他回家。这小子加到家后,看到家中的许多物品怎么都斜着放了,立刻让家里的仆人将理正。张富翁夫妇看到儿子知道了家中斜放着的物品后,大喜。跟着少爷一起回来的仆人,对着老爷、太太说:“少爷的怪病,怎么就这样,一饮一醉一颠一转病好了,真是太奇怪了,杨吉老怎么会想出这个方法治好了少爷的病,真是太神了!”
张富翁夫妇非常之高兴,问杨介是如何治好了儿子这个怪病的。杨老先生告诉他们说:“令郎无他疾,由于喝醉了酒,走路没有正形,醉中摔倒在地,造成他的一叶肝搭在了肺上而下不来,故而他就视正物为斜物了。我令他再次饮酒并喝醉,他的肺就会膨胀,再让人用轿子抬着他辗转颠簸,后坐着睡觉,他的那片肝叶也就自然自动复位了。这种毛病怎能是药物能够治好的呢!”杨介出奇招治好了张富翁儿子的怪病,张富翁自然带着儿子拿着重金到杨介家登门酬谢。
孜孜不倦——著书立说成大器
神医杨介,不仅用神奇的医术、医道,为上至皇上天子,下到普通百姓,治愈了疑难杂症,解除了包括皇上御医在内的许多名医都无力解除的患者痛苦而且。在他的行医历程中,还发明创造了诸多药方。其中,宋·萧存礼《百一选方》就一记载:“泗州城中的王定国患头风痛,至都梁求名医杨介诊治。杨介只是用香白芷一味药,洗净、晒干、研成粉末,再蜂蜜炼成弹子般大小的药丸,让患者每嚼一丸,以清茶或荆芥汤化下。王定国连服三颗药丸,便药到病除。杨介说:此药丸取名“都梁丸”可医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血虚头痛有效。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到:香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香白芷除了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解热镇痛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
杨介除了医术高超、医道神奇,还十分勤于笔耕,看病之余不忘著书立说。在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杨介得以参与,并一一绘制成图。之后,杨介精心地进行整理订正,编绘十三经《存真环中图》。此图本是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册,内容有:食道、胸腹腔、内脏、血管、横隔膜、命门、大小肠、膀胱图等,图中并撰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只可惜《存真环中图》原书已失,但元代孙焕《重刻玄门脉识内照图》保存了杨介编绘的图谱。浙江中医学院兼职教授方春阳先生在《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中说:“杨介对祖国医学最大的贡献为绘制《存真环中图》,此图实体绘制,乃真正之解剖图,是解剖史上之名作,影响深远”。另据宋史记载,这位传奇名医杨介还著有《四时伤寒总病论》六卷、《伤寒脉诀》、《明堂针灸经》等书。
杨介勤奋一生、谦逊求精,他在其晚年期间还不耻下问。有一天,有一位病人来求医,身上疼痛而指不出到底痛在何处。杨介看后诊断说“君热证已极,气血消灼且尽,自此三年,当以发背死,不可为矣。”此病人怏怏而去。二年过后,杨介又遇此人,见其满面红光,已康复多时,杨介大惊,并恭喜。细问而知,他是由茅山一道士治好的。方法非常简单:每天吃一个梨,或食干梨汤渣。杨介深感惭愧,当即离家前往茅山求学,数年后才回到家乡。可惜不久,杨介遇盗贼不幸被害,终年70岁。一代神医,带着满腹奇方妙术远离了人世间。
神医杨介的医术、医德和著书立说的成就,已成为盱眙历史和盱眙医学文化的一座永远丰碑和传世记忆。盱眙人为之敬仰、为之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