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皮烩鸡丝
【摘要】:在我们家乡盱眙有一道名菜,名叫“粉皮烩鸡丝”。说起这道菜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三则神奇的故事:其中之一说的是元朝末年的事,当年,淮河泛滥,洪水肆虐,瘟疫蔓延。因为朝廷黑暗,赈灾钱粮尽落贪官污吏之手,黎民百姓民不聊生,只能背井离乡,四散奔逃。在这些逃难者中,有一位长像奇特的青年男子,这人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沿途村庄悉数受灾,想要讨顿饱饭真比登天还难。
【关键词】:明朝 皇帝 朱元璋 粉皮 鸡丝 盱眙 名菜 流传
【原料】:粉皮200克,小鸡200克,香醋、黄酒、酱油、鲜汤、麻油、花生油、白糖、味精、生姜、辣椒、青蒜、木耳、香菜、金针菜各适量。
【做法】:1、将小鸡放入清水中浸泡后,炖熟、煮烂、切丝;粉皮用清水浸软。2、起锅烧油至七成热,投入鸡丝,放入黄酒、生姜、白糖、辣椒,放入鲜汤,煮至汤汁粘稠时,投入味精、粉皮,上桌时,放入青蒜,即成。
【特点】:汤汁鲜美,健脾养胃。口感一绝。
【典故】一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楚昭王从淮河的源头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老鸦叉开始巡游,经过全长约1000km的跋涉,途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巡航至位于淮河下游的盱眙象山时,被“粉皮烩鸡丝”这道盱眙人的家常菜而深深吸引着。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丘陵山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唯独盱眙山水兼得,资源丰富。楚昭王至盱眙后,御厨得一小鸡、一串粉皮,剖而食之,香如饴,甜如蜜。昭王派人向当地厨师求教,这位当地厨师说:这是吉祥的象征啊,如果做成“粉皮烩鸡丝”,更是一绝!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它。从此,这道土菜便成了名菜。
盱眙素有“苏皖咽喉”之称,位于苏皖交界之地,是镶嵌在苏北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盱眙菜作为淮扬菜中一个重要流派之一,盱眙菜特色:清淡微辣、乡土风味、烩炖独特;讲究原汁原味、口味清鲜、醇浓并重。盱眙菜已经成为淮扬菜中一支夺目的奇葩。
盱眙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盱眙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格。据专家考证,盱眙人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好客、注重排场,从西周起就形成了饮馔礼乐制度。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宴,而且都很在意讲究。如盱眙地方传统筵宴中的十大碗、三个头。即为:海参、鱼肚、大虾。“三个头”的上菜程序,是在每办一次红、白喜事,将“三个头”分为三餐,喜事吉日前一天为临喜之餐(起媒、打席、欠寿、封殡)席上用一个头菜,喜事吉日之餐(结婚、于归、庆寿、发引)席上又用一个头菜,喜事后一天陪食之餐,席上又用另一个头菜形成盱眙独特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由于盱眙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宴席名目丰富,如乔迁宴、状元宴、谢师宴、满月酒、三朝酒、婚宴、寿宴、丧宴等等。“粉皮烩鸡丝”这道名菜的沿袭,让盱眙人及盱眙的客人大饱口福,堪称一绝。
【典故】二
很久以前,盱眙的象山脚下,住着周老汉一家。老汉勤劳忠厚,儿子不但是种地的行家里手,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厨师。但年头到年尾打下的粮食,差不多都交地租了,生活十分困难。
身居月宫、出身贫寒的嫦娥,洞察人间不平,对父子二人十分同情。每当月亮盈满之时,嫦娥都要换新月壳,让月亮的外壳,正好落在周家的院子里,每月一个,连降不断。周家父子见此情景,又惊又喜,把那外壳拿在手中反复观看,既像晶莹剔透的银盘,又像白面做成的薄饼,于是便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一年过去了,周家已有十二个“银盘”。临近除夕,父子俩为了渡过年关,就把“银盘”卖一只给金银店。年复一年,周老汉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儿子也娶妻生子了。
几年之后的一个除夕,黑心的财主听说周家有珍藏的“银盘”,便喝令家丁从周家抢来。嫦娥闻讯,十分生气,便改变主意,修书一封,置于银盘中间。信中写有“为免银盘落入邪恶之手,以后可用手工做银盘”的内容,并详述了制作方法。于是,周家就按照秘方选取饱满的山芋,用象山石雕刻制作的石磨来磨粉面,用圣山常年流淌的泉水和面煮制,做出的山芋粉皮呈淡青色,薄而均匀,晶莹透明,色泽光亮。用它凉拌、炖煮食用,吃起来清香爽口,滑而不腻,有筋骨感;和肉下锅炖煮,肉煮得烂熟,而粉皮却越煮筋骨感越强;用粉皮烩鸡丝,再加上香醋、麻油、木耳、香菜、金针菜等调料,味美中看,口感一绝。
这一美味佳肴,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争相购买,并叫它“粉皮烩鸡丝”。周家的山芋粉皮作坊也越办越兴旺。这事不知怎么传进皇宫,皇上降旨非要品尝一下用仙女嫦娥所传秘方制作的“粉皮烩鸡丝”。皇帝、皇后及王公大臣们品尝了这一美食后,都赞不绝口。皇上龙颜大悦,于是降旨,把象山周家的“粉皮烩鸡丝”封为贡品,象山的“粉皮烩鸡丝”,就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下来。
【典故】三
元朝末年,淮河泛滥,洪水肆虐,瘟疫蔓延。因为朝廷黑暗,赈灾钱粮尽落贪官污吏之手,黎民百姓民不聊生,只能背井离乡,四散奔逃。在这些逃难者中,有一位长像奇特的青年男子,这人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沿途村庄悉数受灾,想要讨顿饱饭真比登天还难。就这么一连多天,朱元璋没吃一口饭菜,等他好不容易来到盱眙境内的都梁山时,已经筋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于是一头栽倒在宣化寺前的松树之下……
这时天色已晚,住在宣化寺里的小乞丐拖着讨饭棍以及讨饭用的破盆走了出来。没走几步,小乞丐发现路边松树下躺着一个人,见此人也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料想也是同道中人。再用手在此人鼻前试试,感觉还有气,好心的小乞丐赶紧把朱元璋弄进庙里。他知道朱元璋是被饿昏的,要想救他,只有快去讨点饭来给他充饥。安顿好朱元璋以后,小乞丐一路小跑直奔县衙的后院伙房,因为那里有个盛猪食的大缸,县太爷的剩饭剩菜都要倒在缸里。
到了县衙,已是掌灯时分。小乞丐来到后院伙房放置猪食缸的位置,他每次都能在缸里捞到些能吃的东西。这次运气不错,小乞丐先是从泔水里捞出副鸡架子,虽然是骨头多鸡肉少,但总还能剔些剩肉下来的。他还在泔水里捞出些又软又滑的东西,捞上来一看全是山芋粉做的粉皮子。小乞丐把这些东西装进随身带来的破盆里,而后又一路小跑回了宣化寺。
进了住的破庙,他见朱元璋还在昏睡不醒,立即取出一只装有半罐酸汤的大瓦罐放在灶台上,把从猪食缸里捞上来的粉皮先放进去,又把鸡架子上的剩肉一点一点剔了下来放进瓦罐,而后架上柴禾烧了起来。不一会,罐里的酸汤沸腾了,一股很好闻的肉香飘满了破庙。
小乞丐见“饭”已做好,可以招待客人了,于是就用冷水把朱元璋浇醒。醒来后,朱元璋与小乞丐简单交谈了几句,得知了彼此一些情况。小乞丐说:“大哥,你一定饿坏了,我给你做了点吃的东西,你就趁热吃了吧。”说完,他就把瓦罐里的“杂烩”倒进破盆端到朱元璋面前。几日不知饭菜滋味的朱元璋一见有一盆香喷喷的食物,于是也不客气,呼拉呼拉就吃了起来。一番狼吞虎咽之后,一盆“杂烩”顷刻间被他风卷残云,吃了个一干二净。朱元璋似乎还意犹未尽,最后他把破盆的内壁也用舌头挨着舔了一遍。放下盆后,他还一个劲地自言自语:好吃,太好吃了,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他日如能雄霸天下,当天天享用此人间美味!
听他这么一说,小乞丐乐了:我说大哥,你就别撰文了,一个穷要饭的还指望什么雄霸天下呢!让人听见怕是要笑掉大牙了。朱元璋把嘴一撇,心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过,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他最关心的是刚才吃的美味叫什么名字?怎么做的?小乞丐听他问这些问题,开始挠头了,他心里想:嘿嘿,哪里是什么美味呀,完全是猪食缸里的猪饲料。但是不能这样讲啊,要是讲了实话,朱元璋不吐出来才怪呢。但是总得编个名字呀,想了半天他还真的想出个好答案,于是他笑嘻嘻地告诉朱元璋:“这个菜叫粉皮烩鸡丝,是盱眙这个地方的特色菜哦。”朱元璋信以为真,只见他连连点头,暗记心中。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就告别了小乞丐。后来他参加农民起义,攻下南京,灭了元朝,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因为盱眙一个小乞丐曾用“粉皮烩鸡丝”救过自己,加上曾受仙人点拨盱眙乃风水宝地,所以朱元璋对盱眙情有独钟,不但把自己的祖坟迁到盱眙,还准备在盱眙建都。后来因为数山头时少数一个,以致于成了“十山九个头,淮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他只好把京都定在了南京。
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吃腻了山珍海味,他忽然又想起曾救自己一命的“粉皮烩鸡丝”来,于是下令去盱眙寻找当年的小乞丐。结果小乞丐没找到,倒是找来一位盱眙的大厨师。尽管这位厨师并没做过什么“粉皮烩鸡丝”,但是听了朱元璋的描述,他还是凭着自己独特的悟性,做出一道色香味具佳的“粉皮烩鸡丝”。朱元璋吃后依然赞不绝口,高兴之余,他御笔一挥写下8个大字:盱眙一绝,人间美味。
从此,这道本来不上台盘的“粉皮烩鸡丝”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方名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