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瓦罐汤以江西南昌地区的闻名全国,瓦罐煨汤作为是赣菜的代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听说,相传北宋嘉佑年间(约公元1053年左右)一洪州(今南昌)才子约友人郊游,至一美景之处,命仆人就地烹鱼煮鸡烧肉,玩至夕阳西下,众人仍意犹未尽相约明日再来。临走时,仆人将剩余鸡鱼肉及佐料放入瓦罐,加满清泉,盖压封严,塞进未熄的灰炉中用土封存,仅留一孔通气。次日,众人如期而至,仆人将掩埋的瓦罐搬出,才开瓦盖,已是香飘四溢,细品,味道绝佳!此后,众人外出游玩均如法炮制。不久被一掌柜得悉,引至饭庄,瓦罐煨汤自此扬名民间,成为赣菜一绝。
曾有一位诗人喝此汤后,泼墨挥笔写下“民间瓦罐数千年,四海宾朋常流连。天下奇鲜一罐收,过了吾馆无此店”的千古佳句。过去穷人多,剩菜残汁舍不得丢掉,就用瓦缸一起装了起来下次堡热再吃,却意外发现味道特别好,义有营养,于是相沿成习。在逐渐演变过程中,他们不再用剩菜来做,进而动用中医相生相克、调得阴阳的道理,讲求材料搭配互补,使煨汤菜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缸中套罐的新方法,把原料罐放在一米方圆的大缸中,以木炭火恒温煨制,密封不溢,味道更加鲜香、醇脓,而且营养又不流失。
制作“瓦缸煨汤”的大瓦缸高约1?3米,系粗陶制成。缸的底部放有一个圆形铁筒,里面可装木炭,用来烧火。缸内有三层铁架,可以放约30多个小瓦罐。缸的顶部有一铁盖,可以随时揭开,加木炭、放瓦罐都是用一个铁制的夹子从顶部伸进去进行。用于装汤的小瓦罐高约18厘米,直径约20厘米,有一小手柄,可用手握住端上桌,此外小罐上面还有一个小盖,盖上有一小孔,用于煨汤时排出多余的热气。
各式汤品是以瓦罐盛着,放人缸内煨好后端上来的。上桌后罐口仍封着薄薄一层锡纸,揭开后满座皆香。所以用瓦缸煨出的汤特别鲜香醇厚,是因为瓦缸具有通气性、吸水性和不耐热等特点,原料在长时间低温封闭的环境中受热,养分充分溢出,故汤品原汁原味、软烂鲜香。而且瓦缸使用次数越多,所制菜肴汤品的味道就越鲜美,民谚有道:“陈年的瓦缸味,百年的吊子汤。
我以前放学时,总喜欢在一个胡同里,离着学校很近很近。每次看见瓦罐汤就进来尝尝,还会叫上一碗拌粉,就这么喝着,吃完总让人回味无穷。现在这段记忆已经成为我最深刻的回忆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