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家乡区县: 天津河东区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学校建立之初,只是一所规模很小的私立学校,为南开系列学校大学部,在严范孙先生和张伯苓校长的多方努力下,得到南开大学校父张伯苓了很大的发展。日军蹂躏中华,南开热血儿郎岂可坦然坐视,纷纷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中去。1937年7月,天津沦陷之后,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此次“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语)。流亡南迁之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湖南长沙成立临时大学,继而再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7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最后结束,历经九年磨难,成为南开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1946年,南开复员之后遂改立为国立南开大学,南开园得以重建。

私立南开学校 折叠

1919年开学的时候,南开大学只有一所二层楼校舍,楼上办公,楼下吃饭。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私立大学中为第一家。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至1937年,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照搬外国教育逐步走向适合国情的办学轨道;基本形成了南开大学的学风和校风。在校园建设上,1927年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1931年陈芝琴捐资建成“芝琴楼”。三十年代初,南开大学已经成为天津有名的风景游览区。

1927年,学校成立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为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鉴。1930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到抗日战争前夕,南开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学院、12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学生429人,教职员110余人。

南开的学制和教学,开始时照办美国,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引发了“轮回教育”事件的发生。1928年春,学校思源堂指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地提出以“土货化”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方针。“土货化”方针的提出,是南开大学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南开大学的校务管理,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效益,在当时的全国私立大学中都是比较好的学校之一。当时,天津流传一种说法,“天津有三桩宝:永利(化工厂,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南开和《大公报》”。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中央通讯社当时从天津报道: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四弹,落该院图书馆后,立刻起火。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学校“门外桥头,有日军数名,荷枪而立”。从此,南开大学校园遭受了日军侵略者八年的蹂躏。南开大学被毁,是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郑珊(2015-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