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慈惠石柱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定兴县

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荣起义军遗骨埋葬之处。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

义慈惠石柱坐落于定兴县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军转战数州,声势浩大。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义慈惠石柱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当时定兴一代属于幽州、瀛洲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就遗留的建筑看,范围应该很大,石柱在一片4米高的土岗上。地势高,惊叹于石柱的高大和精美,石柱通体刻字,字迹经历千年还很清楚。石柱周围在明清时期有个大的寺院,目前仅遗留了几通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但也能辨认些大概。据当地老人讲寺院在文革中彻底的摧毁,仅仅留下石柱矗立在高岗上。很静很静,风吹动柳树条,敷在你的脸上,你能静静的感觉道历史的声音,从嘶喊的农民起义到百姓赶着牛车把义士的尸骸聚集在一起掩埋在石柱地下。
不时有些附近的学生来参观,但他们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我充当了一次导游,他们也惊叹于石柱的精美,字迹的清晰,我告诉他们这是80年代文物部门从新整固的结果,没有维修前石柱歪斜,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感谢国家能维护了石柱原本的威严。站在石柱旁,向北望去,就是北易水河,易水河流淌了千年,最出名的就是发生在战国燕国的故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入虎穴兮探蛟宫,仰天呼兮成白虹!

未知的路(2015-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