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民情风俗。这些风俗习惯,每日每时都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历史上的盐城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千年古县、人文荟萃、风情万种。在这块土地上,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既把这方热土建成了鱼米之乡,又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离家三里路,各处各乡风”。风俗习惯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诸如地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村镇的人们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人口的迁徙,又使民俗变异。明朝的“洪武赶散”,一批苏州人涌入盐城落户,沿海“废灶兴垦”,一批海门、启东人迁入,外来的民风与本地的民俗汇合交融,又出现许多新的民俗式样,使得盐城民俗同其它许多地方一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种规范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一个地方的民风淳朴,社会安宁,往往是当地的民俗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民俗也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人情世故和民族风情,人们来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必须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误会,闹出笑话,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纷争,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历程、前进方向和价值取舍等,对于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民俗文化所崇尚的文明、礼貌、节俭等礼仪风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另外,民俗还可以被看作一个地方文化的窗口,通过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便能够了解这个地方的社情民情,这对于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颇有益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包括地方民俗文化,更具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民俗文化同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其中不乏夹有封建迷信等与现代科学相悖的东西,有的目前仍在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沉渣泛起,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在《盐城民俗》一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本着介绍盐城当地的民风民俗的初衷,客观地反映民俗习惯的演变转化过程,尽力摒弃那些落后迷信的东西,推崇切合时宜、科学健康的民俗文化,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存史资政、实用可读、雅俗共赏的地方读物。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的讹错和不足也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