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包银·夹米饭
碓舂大米粲如银,苞谷磨来面似金。
青蔑花箍杉木甑,做成熟饭莫能分。 注:农妇将大米煮半熟,拌以苞谷粉,用木甑蒸熟,做成苞谷粉夹米饭。其色鲜亮,黄里透白;其味可口,松软清香。美其名曰:金包银。过去是农人改善生活的上品,现时为补食粗粮的佳肴。
俗语:“生米做成熟饭”,指既成事实,多用于男女之事。
(二)炕洋芋
刮皮洋芋煮均匀,文火慢煎翻复勤。
漆籽油香酥爽口,巴乡以外哪乡寻?
注:洋芋又称土豆,曾是山里人的主粮之一。炕洋芋是其多种做法、吃法之一种,原本为变换口味,便易下咽,现成为一道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用猪油、菜油煎均可,尤以漆树籽油为最佳。
(三)烤红苕
向日沙坡出好苕,心红皮嫩带泥烧。
甜瓤可口香飘远,街市推炉最俏销。
(四)烧嫩包谷
脱尽绿衣现嫩黄,裸身就火漫飘香。
提炉村妇街头卖,游客市民争品尝。
(五)腊 肉
屠宰年猪九九天,松枝柏叶燃香烟。
夜熏日烤凝山味,腊肉味超鲜肉鲜。
注:冬至以后的九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乡间农家宰猪熏肉的季节。按部位将猪肉分割成头、蹄、朝头、甲方、软欠、二板坐、坐墩子等十多块,用盐腌制一至两日,再烟熏一月左右,便制成烟熏腊肉。
(六)腊香肠
刮洗肠衣半透光,挑肥选瘦味调香。
精心填塞还熏烤,寄远乡情分外长。
(七)豆瓣酱
走遍清江皆作坊,豆瓣调成五味长,
历经日月成佳色,瓮里藏娇暗溢香。
注:清江沿岸的豆瓣酱,是经自然发酵、高温晒制而成。尤以资丘一带晒制的豆瓣酱味道最美。儿时,上中学须路过资丘。每到夏季,沿途香味扑鼻,惹人满口生津。近年,有人办厂成批生产。虽非原汁原味,也有食客喜爱。有女携酱远嫁加拿大,酱如其人,颇受老外欢迎。
(八)鮓广椒
红椒玉粉细纠缠,桐叶泥封扑水罈。
扑鼻浓香津满口,四时鲜美辣兼酸。
注:鄂西山民称辣椒为广椒,也许是当年引自桂、粤之故。将红辣椒切碎,拌以玉米面,用扑水罈腌制数日乃至数月,做成鮓广椒。其色红黄相间,其味辣里透酸,奉为四季菜肴。
(九)五香豆豉
清蒸大豆粒粒黄,荆叶助酶配五香。
红椒粉拌青椒炒,菜未出锅客欲尝。
注:五香豆豉须春末夏初酿制。发酵时用黄荆柯叶子铺垫和覆盖,以助其香;配花椒、葫椒、桂皮、桔皮、茴香、藿香、生姜、大蒜,以全其香;发酵后裹辣椒粉,以增其味;晒干,以定其形。久存其味不变,其香不衰。
(十)豆酱粑
豆浆滤尽莫丢渣,烟火熏成豆酱粑。
酌水添盐煮青菜,一家香味过三家。
注:将豆腐渣烟熏发酵,拌以苞谷面,晒干,制成豆酱粑。香浓可口,久存不变。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极佳,最能下饭。
(十一)葛 粉
棒捶水洗葛根粉,细若疑无灿若银。
冷热饮食皆可口,包装精美好贻人。
注:清江两岸遍山生葛,其叶可作猪饲料,荒年人可充饥;其藤可用以捆扎和编织;其根富含淀粉,可食用且有药用价值。旧时,取葛根用木棒头将其砸碎,再浸泡、过滤、沉淀、晒干,称之为“打葛”。葛粉被视为上等代食品。后有人在桃山办工厂,用机械批量生产。葛粉被誉为保健食品,经过精细包装多用作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十二)扣 席
十盘八扣土家筵,支客铺排行座间。
唢呐声声吹菜调,客人未饮醉成仙。
注:土家族宴席,桌摆“八仙”,菜出十碗,大盘上菜,唢呐伴奏,鞭炮上席、下席;过红事(喜事)有支客师请客入席。十碗菜中,除第一碗和第十碗外,八碗反扣成形,故称为“扣席”。上菜时,唢呐吹菜,每碗一调,各不相同,气氛甚是热烈;十碗菜的次序、摆布、移动颇有讲究,非内行所不能。
(十三)懒豆腐
椒木擂钵磨豆浆,青青瓜叶入鲜汤。
侬家新煮合渣好,送与邻家阿弟尝。
注:将大豆浸泡、磨细,带渣煮熟,再放入切碎的南瓜叶或其他菜叶,制成懒豆腐,又叫“合渣”。是土家族的家常菜,常年食用。过去,土家族人以“(苞谷)面饭懒豆腐,草鞋家机布”为基本生活标准。
(十四)魔芋豆腐
石磨魔芋变糊浆,巧手厨娘施妙方。
碱水煮来清水泡,天然美味更益康。
(十五)大格蒸肉
独居席面大蒸笼,罗卜南瓜伴肉充。
乡宰年猪宴邻菜,荣登宾馆雅厅中。
注:乡下杀年猪时,将鲜猪肉、老南瓜、罗卜等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招待乡邻,谓之“抬格子”。今有宾馆效仿,称之为“土家族第一大菜”。
(十六)包谷酒
酝酿山泉煮烧酒,槽坊处处立村头。
邀客举杯休怪菜,合渣下酒也消愁。
注:农谚:“怪酒不怪菜”,为农家劝客饮酒常言。
(十七)罐罐茶
铜壶煮水慢添柴,瓦罐烤茶等水开。
数客理杯依次到,凤凰点头再三来。
注:用于烧水的青铜吊壶,称为“炊壶”,为长阳西部农家必备之物。客至,边烧开水,边用瓦罐炕茶叶。冲泡出汁后,均匀分酌各杯之中,掺水后亦然,以两至三道为宜。先敬来客,再与家人,长者优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