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长阳深山藏宝,素被称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之一。它以流丽婉转、抒情荡气和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在中国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1]“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俗称南曲,丝弦班。流传于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等地,其中以长阳资丘镇最为盛行,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唱腔分“南曲”与“北调”两类。“南曲”是长阳南曲的主要腔类,“北调”仅存“寄生”一支曲牌。传统的南曲以休闲、自娱为主,演唱形式为坐唱。民间有“竹林七贤”等琴社组织。演唱时,不化妆、无表演,演唱者自弹三弦伴奏。建国后,长阳南曲增加了乐队及表演,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形式。湖北曲种。原名“南曲”或“丝弦”,1962年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西南部的长阳、五峰一带,其中以长阳县的资丘最为盛行。
长阳南曲和湖北小曲一样均与明清时代的南北俗曲及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曲调从江浙一带以及汉口、沙市、宜昌等地流入长阳山区,长期与外界隔绝,因而仍然保留着原貌。
过去,没有专业艺人,只作为一种业余娱乐形式,在节日、嫁娶、寿诞等喜庆日子由艺友们相聚弹唱。多为自弹自唱的坐唱形式,也有二、三人的对唱。其后又出现了立唱、表演唱形式,演员持板而唱,在以唱为主的同时增加了散白、韵白。伴奏有三弦(主弦)、二胡、琵琶、扬琴、中胡等丝弦乐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