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本叫“南曲”,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其间,宜昌、沙市也有个别人能够演唱个别曲目。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962年,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山乡,走访艺人,率先对其进行了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继而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因此而定名为“长阳南曲”。是时,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惊四座,人们道是,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南曲”又俗叫“丝弦”,其源祖述于元曲特别是明清的俗曲。早在元季,中国的戏曲即已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戏曲的声腔更在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为四大派系,这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在这四大腔系中,昆山腔尤其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叠断桥]、[清江引]、[西腔]、[剪剪花]、[满江红]、[叠落金钱]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由这些特点看,长阳南曲与昆山腔的南词当有着某种渊源上的关系。
南曲传入长阳的时间,据田野采风,艺人口传,大约是在清代中叶的雍正、乾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的历史。其开山祖师名叫龚复让(音),由龚复让而下,迄今艺人们大致可数六代,由于南曲长期扎根土家山寨,经过土家族艺人为主体长期演唱实践,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土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