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水乡,悠悠我心

家乡区县: 贵州省雷山县

雷山县,我的家乡,美丽的县城,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生活,都是有关于它。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34′之间,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距省府贵阳184公里,距州府凯里42公里,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

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评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称号。

中文名称:雷山县    外文名称:Lei Shan    别名:雷山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大塘镇、桃江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

政府驻地:丹江镇    电话区号:0855    邮政区码:557100   行政代码:522634

地理位置:贵州省东南部    面积:1218.5平方公里    人口:153031(2012年)

方言:西南官话,苗语、水话、侗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乌东苗寨    火车站:凯里站

车牌代码:贵H     重要节日:鼓藏节、苗年节、吃新节

民族特产:鱼酱,糯米粑粑,银饰,药材等

历史文化:古瓢舞,芦笙舞,铜鼓舞     荣誉:苗族银饰之乡,旅游王牌目的地

      历史沿革编辑:明洪武年,设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偏桥、古州、清平、兴隆8卫。

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镇远、黎平、新化4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正统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从2县。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县,十一年(1498年),置镇远县。雷山县地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二十八年(1600年),置黄平州。清康熙年间,镇远、偏桥、清平3卫分别并入镇远、施秉、清平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厅驻丹江(今老丹江),属都匀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迁丹江厅驻肇庆堡(今县城)。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属黔中道。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丹江县,并入台拱、八寨两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置雷山设治局,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雷山设治局改为雷山县至今。

      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34′之间,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雷山县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

      地貌: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处海拔480米。

      气候:雷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35.6℃,最低气温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

行政区划编辑2012年,雷山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望丰乡、大塘乡、桃江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3]

自然资源编辑

水资源:雷山县地处贵州的暴雨中心,雷山县有大小溪流216条,总长647公里,年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6万千瓦。雷山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流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8万千瓦。

土地资源:雷山具林地面积占雷山县总面积的19.0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雷山县跨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土四个土带,含7个土类,33个土属,77个土种。[2]

生物资源:雷山县有2000余种生物物种,含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资源50余种。雷山县内有黑熊、麝羊等23种二类保护动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有“天然绿色聚宝盆”之称。[2]

人口民族编辑:2012年末,雷山县总人口153031人。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32%。

经济概况编辑

综合:雷山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3年,雷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4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5亿元,财政总收入2.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534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亿元,雷山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3亿元。[2]

第一产业:2012年,雷山县全年粮食总产量4.44万吨,同比2011年增长23.2%。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万亩,完成低产及幼龄茶园改造2万亩,完成无公害茶叶一体化认证面积2万亩。雷山县茶青产量5848吨,同比2011年增长30.1%,茶叶产品产量1387吨,同比2011年增长32.72%,实现茶业综合产值5.0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3%。雷山县肉类总产量6853吨,水产品产量680吨,果品产量5194吨,天麻产量350吨。雷山县现有州级重点茶叶龙头企业4家,山野菜龙头企业1家,实现经济总收入2114.8万元,带动农户3100户1.26万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新增入社社员441户,带动农户943户3700余人。

第二产业:2012年,雷山县完成乌开工业小区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乌开工业小区和红屯堡特色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设。累计为企业兑现和协调贷款资金2.9亿元。招商引资全年签约项目60个,引进工业企业16家。2012年,雷山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28亿元,同比20111年增长22.58%。

第三产业:2011年,雷山县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长78.5%;旅游综合收入达20.3亿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长90.3%。2012年1至5月期间,雷山县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83%和310.09%。

2012年,雷山县共接待游客601万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7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0.5%。

社会事业编辑

城镇建设:2012年,雷山县完成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县城大十字片区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装和铜鼓广场、教厂坝片区、县城水体景观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设;完成达地乡民族文化广场、道路硬化工程和永乐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县城郎当河口至陶尧城镇主干道、丹江镇省级示范小城镇、西江安置新村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黄里坳隧道建设;完成塔石至达地通乡油路和黄里坳至乌东旅游公路建设;完成通村油路建设50公里。完成固鲁110KV变电站等城乡电网工程建设。

教育事业:截至2014年6月,雷山县中小学、幼儿园共94所,教职工1629人,专任教师1520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雷山县争取或筹措资金24643.8万元,完成教学楼建设28560.93平方米,完成学生宿舍楼建设15512.48平方米,完成教师周转房和公租房项目建设831套,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食堂67个。

文化事业:2012年,雷山县完成10个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和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西江博物馆、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馆等实现免费开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等进行展演。西江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控拜、上郎德、格头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卫生事业:2012年,雷山县完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和望丰等4个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州推行县级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6.08%。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完成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考核评估,雷山县人口出生率为10.45‰,同比2011年下降1.2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8‰,低于州责任目标3.72个千分点,实现了计生“双降”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2012年,雷山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基本完成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各类救灾救助、资助补助资金6540万元,发放救济粮279万公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44%和95.86%,累计发放养老金96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359户,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643套。新增就业19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丽丽大头(2015-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