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蕲春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菩提村。这个菩提村就是现在的蕲州镇菩提村。这个菩提村与佛教有渊源,村内过去有菩提寺、菩提桥、菩提坝,是古代蕲州城东门户。
令人不解的是,村中菩提寺早已消亡,但远近的人们心中有寺,有关佛寺文化依然在民间传承。
据地方志记载,菩提桥是唐朝贞观年间由慈应禅师募建,慈应禅师后又在此地修了一个拦水坝,名为菩提坝,不久进而在堤上修菩提寺。因战乱,屡毁屡建,且越建越大,盛时寺庙占地数十亩,有殿宇48间,大殿内供菩提祖师。清朝道光年间,当地人张洪垣在寺内建月轩书院,民国初年改为经馆,胡风16岁时曾在此念书。
菩提寺多灾多难,经历过许多战乱岁月,史料记载,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曾率部在此作战,该部许多阵亡将士就埋在寺庙附近的山上。抗日战争时期,菩提人组织过民间武装,与日伪军进行过战斗。
菩提寺完全被毁是在1958年,当时正值大跃进之时,寺庙被拆,建筑材料被拉走,此后再无修复。如今,菩提寺原址上建起了中心小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新生。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菩提寺虽然不在了,但是历经几百年所形成的独有的地方佛教文化依然在民间保存完好。笔者曾经前往探访,发现这个村里有许多信佛之人,他们真心���佛,一心向善,民风特别纯朴,即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村里无论是外出打工的人还是留守村中的人,都保持本份做人的本性。附近的人都说菩提人老实,这或许能够说明这一点。
别看菩提人老实,但他们却很善于做生意,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宣统年间,这里就是“五乡九市二十三小集”之一,全村有商户15家。这在当时算得上商业发达之地。尽管商业发达,但村中人并没有沾染上市侩气,这或许得益于菩提寺佛教文化的影响吧。
菩提寺早已不在,但当年所形成的地方文化一直保持完好,它是无法被时间消解的,这让人感到欣慰,多少弥补了人们对于菩提寺被毁的遗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