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族五色饭的来由,听老人们说,有好几个版本: 一是,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壮族英雄,为人正直,经常除恶济贪,许多百姓都得到过他的接济。后来,他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最后失败,就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他死在一棵枫树下,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这天到野外采枫叶,与糯米搅拌在一起煮成黑色饭,边吃边回忆英雄的业绩。
二是,在北宋皇佑时期(1050年),壮族头领侬智高不满宋王朝的压迫统治,率领民众起义,攻城夺寨,劫富济贫,两三年时间,就建立了政权并称帝。朝廷得知后,就派兵来围剿。侬智高与官兵激战,寡不敌众,被官兵围困在一座大山上。侬智高在山上坚持了数月之久,由于山上缺水,侬智高只好杀了几匹战马,用马的鲜血来煮仅有的一点大米。将士们吃了马血红饭,精神抖擞,志气高昂,准备与官兵决一死战。农历六月初一黎明,侬智高率领所有人马拼命冲杀,终于突出重围。转移途中,经过壮族村寨时,受到壮族人民热情款待。壮家男女老幼聚集村头寨尾,给将士们吃米饭,喝米酒,送粮食。将士们说没有那顿红饭,就没有这次胜利。后来,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侬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为纪念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红饭来祭祀侬智高。
现在五色糯米饭已经淡化了纪念英雄的意义,更多的是它那色彩鲜艳呈现的吉祥如意让人喜爱。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清明、四月初八、六月初二、中元节,过年、甚至老人过大寿和孩子过满月等,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图吉利。在米饭上染上各种药材,不仅着了色,还能保健康。据老人说,食用这种饭既可以避邪,又可以预防疾病。由于天然植物染制的糯米饭,清香可口,比起现在的工业色素染制的食品更安全,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也成为壮家有名的食品之一。
壮家五色糯米饭是把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色彩斑斓,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把苍白的普通糯米侍弄得如此璀灿,是因那一个个动人传说呢,还是关乎到民族的信仰?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另外,五色饭还有更深的寓意,就是各民族早就杂居在一起,在过节的时候,无论你来自何方,都是朋友、都是乡亲,各种颜色混合一起就象征着各民族不分彼此,相融相交。
五色饭好吃又好看,充饥又养身,但是,在我周围看到的,会做五色饭的,都是老年人。就如同过年包粽子一样,几乎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去包,家里没有老人的,干脆到市场上买现成的。这么简单的制作工艺,其传承人也趋于老龄化、后继乏人。既然五色饭成了壮族的一道美食,而且制作工艺所需色调属纯天然的植物并不是全国各地都出产,因此,如何将五色饭制作工艺传承下去,让我们壮族的子子孙孙既能吃到这色香味俱全的五色饭,又能将它发扬光大,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一项大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