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皆有城,城皆有门,此乃古之惯例。城门多寡,各县不一,但多为四,即东南西北各一门。还有的县城有六门、八门,多的竟达十二门。观城是古县城,最小应四门。实际情况是,观城旧城有东、南、西三门,独缺北门。为何有这种奇特现象,众说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观与罐同音,罐子不能没有底。有了北门,就成了漏底子的罐子,盛不住水,是不吉之兆,故建城者不留北门。 还有的说,观城无北门则来源于“郭威建都观城”的传说。观城北部有一个几十亩大的土台,土台南边有像城门那样的筒子。老年人说,土台子就是郭威的金銮殿故址。大筒子就是午朝门,午朝门正对观城南门,观城如果建北门,正与郭威的金銮殿相对,小小县城,哪敢与皇帝銮殿抗衡,于是观城便不建北门。
以上都是传说,观城无北门之事的确与郭威有关。
郭威,即五代时的周太祖,尧山(今河北隆尧)人。本姓常。后随母改嫁郭氏,改姓郭。郭威自幼家贫,蓬头垢面,状如野雀,人称郭雀儿。
契丹灭后晋,沙陀部人刘知远起兵太原,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五代后汉,拜郭威为枢密副使。
后汉隐帝时,又加拜郭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汉隐帝猜忌郭威,乾始四年(公元951年),郭威弑隐帝,代汉称帝,建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周,年号广顺元年,史称后周。
郭威在位三年崩,庙号太祖。郭威养子姓柴名荣,随继帝位,改元显德,在位六年崩,端号世宗。柴荣之四子郭宗训方七岁,即帝位,在位八个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黄帝,建国号宋。郭宗训被降封为郑王,史称恭王。周太祖郭威曾为大名节度使,死后葬于观城北。因处战乱年代,怕人盗掘,郭威墓地上并无建筑,故后人不知。许多年后筑城时掘出,方知就里。但城已基本建成,不便迁移,只好省建北门,以免冒犯周太祖在天之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