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读yǎn。弇山泉在莘县河店镇马桥。翻开莘县县志,“弇山”字样屡屡入目,“弇山泉”与“弇山庙”均有专条记述,各种版本的县志中,“莘县八景”乃至“莘县十景”的内容虽常有变化,而“弇山藏秀”却稳居首位。人们不禁要问,莘县地处平原,这“弇山”从何而来,旧址又在何处?明代莘县教谕、莆田人吴宗器的一首诗揭示了谜底,原来所谓的“弇山”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诗曰:“弇山藏秀古相传,陵阜俱无总旷然。一脉清流从地涌,应知麓底有渊泉。” 据县志记载,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马桥镇之西,南北古河之东忽涌一泉,泉口约丈余,碎石黑水喷流不息,附近村庄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们一片惊慌。奇灾突发,父母官当然要亲临查看。当时马桥乃聊城、堂邑、冠县、莘县交界之地,一泉之灾,波及四县,四县县令相继来到现场。县令并非神仙,对此怪泉亦无良策,只有急召民工运土堵塞。谁知泉水喷力太大,土入泉口,立即被急流冲出,连堵数日,了无成效。只听泉中“咕嘟、咕嘟”只响,莘县县令郭某问众人:“你们听这是何声音?”众人说:“好像是叫锅堵、锅堵!”县长灵机一动,立即下令,把附近村庄各家做饭的铁锅都拿来,投入泉中。哪知泉水太急,锅难入水。人们见此法无效,更加惊慌。
县令郭某低头沉思。他想:“锅堵,锅堵,莫非是叫我姓郭的亲自下水去堵?”眼见泉水越喷越急,郭县令没再多想,他三下两下脱掉外衣,纵身跳入泉中。说来也怪,县令一入水,那泉水就像烧开的锅里浇进了一瓢冷水,眼看着下落。众人见县令随水下沉,纷纷伸手去拉,却见县令已大部没入水中,只剩一手在外,那手初时象芭蕉扇大,眨眼间便变得如簸箕一般,人们左抓右抓,怎么也抓不住,只得眼睁睁看着郭县令消失在泉水深处。
从此,泉水变得清澈平缓,四季长流,人们用其浇地洗衣,多得其惠。是泉总要有名。后来有几个读书人分析:此泉中有大量石块涌出,下面必然有山。再说自古山泉相依,哪有有泉无山之理。此泉若要命名,必得有个“山”字。又有人说:此泉口虽不大,水量不小,下面必有阔大容水之处,器皿口小腹大谓之“弇”,“弇”又有狭深覆盖之义,此泉叫“弇山泉”最相宜。此议一书,众皆赞同,于是“弇 山泉”之名便载入青史。
郭县令为消灾弥患献出了生命,百姓甚为感激。后来,附近村的人捐资在泉口东北约十丈远处盖了座三开间庙宇,依泉命名,叫做“弇山庙”。庙中照郭县令的容貌塑了尊神像,敬称之为“弇山爷”。逢年过节,人们成群结队到庙中烧香上供,作揖磕头,以表感激之情。天大旱时,到庙上去祭祀求雨,碰巧也有如愿以偿的时候。于是,弇山爷为民降福的事便越穿越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