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一向管理苛刻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一轮突然宣布向政府与媒体的公众号开放微信支付的申请时,应该会引起较大的骚动的呀,可以申请的可以作欢欣鼓舞状,没有资格的可以乘机呼吁要求啊!然而,事实是,微信的标准已经从张小龙时代走越模糊,大家都清楚,为了腾讯的“互联网 ”大战略,这不过是作个人情罢了!
-----以下正文详情-----
腾讯的“互联网 ”大会刚刚开完,针对会上所关注的政府与媒体就立刻送上一份大礼:微信团队宣布,现在开始允许经过认证的政府、媒体两类订阅号申请开通支付功能。
其实这条非常重要的消息却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的人注意,网上搜了一下,几乎是全文照搬了最开始的一篇极似通稿的新闻内容,平铺直叙了这一事实。原因不外乎两点:一,这轮开放的理由勉强,对未涉及到的行业很难有何触动;二,这轮开放的时机仓促,对惠及到的政府与媒体还没能吃透理解。哎!想想真冤!
当然还有一个基础原因,就是过于封闭的微信在之前的各种限制,让人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比如,有些人在想,好像也有媒体甚至政府的公众号开通过微信支付啊!一查,真有,不过有两个前提,一是申请时用的是企业公司资质,这点问题不大,现在的媒体以及政府机构,下面谁还没一些三产或者企业化运作的公司实体啊,拿来申请就是的;二是服务号,与订阅号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每天都推送一条消息。
服务号与订阅号的纠结,对于早期的媒体来说倒不是太难的选择,服务号可以有较多的接口权限以及当时的微信支付,而这些对媒体倒是不是很有诱惑力;相反,订阅号的每天都可以推送一条消息,倒是非常常符合媒体的习惯与胃口。这也就造成了媒体以及政府的绝大多数公众号都是订阅号的现状。
好了,随着电商理念的逐步推广,以及在其基础上分支并壮大起来的微商理念,开始渗入到媒体及政府行业,他们开始从宣传推广方面关注到了运用与实践,于是在这一步出现了卡壳。相信,在腾讯面向着媒体与政府部门推广他们的“互联网 ”的时候,接到的最多的抱怨可能就是:“别总说加这加那,连个微信支付都让我们加,加什么加?”
的确也是,微信希望把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都加入到它的“智慧城市”中,这里面大量的像水电气的缴费、医院的挂号、交管的罚款等,都要涉及到各种支付。而它们面对公众服务的本质,又无法摆脱对于订阅号的每天推送的需求;怎么办?你要想和政府合作,就必须要拿出诚意与态度嘛!开放!
再来看媒体,这可是关系到腾讯的总体战略能不能在媒体领域获得充足的舆论支持。由于传统媒体赖以生存原生广告环境基本崩塌,媒体急切地需求从中走出困境。保守一点的,可以像刚刚讲过这样,通过开放支付功能实现以内容获取打赏的新型订阅收费模式,激进一点的,可以从之前的单纯商业广告,直接进入到整体营销、包括直接商品销售以获得更好的收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