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生腔(上)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非常

到今年为止我在美术学院教书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见了本系、外系、本校、外校、国内、国外,各种学生习作、毕业创作,可谓无数。这过程中,难免一再见到面貌相似者,难免从感性层面,慢慢发觉:青年艺术家们经常有着某种套路。这种套路或面貌,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实还算属于学生作业中比较认真、比较抢眼者。但同时,这也是典型的青春写作的产物,明显有其不足,和当今伟大艺术家们的关怀与成就明显存在距离,所以,我试着把这些感性的积累分类,归纳为十大“学生腔”。我的用意不是嘲讽,而是希望逼得大家没有偷懒的路可以走。希望同学们从这里出发,勇敢的出走,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和成就。

1,琥珀

年轻人误以为创作是自我表现,而年轻人拥有的经验大多数是青春故事和童年记忆。于是要自我表现,采集这些生活经验的碎片也就顺理成章。封存、储存、收纳、冻结各种杂七杂八的记忆,同时视觉上又可视,琥珀显然是理想的办法。用树脂、冰块代替道理一样。用抽屉装满记忆不加封闭,或者用蜡或者水泥封存杂物,视觉上只能见到局部,略逊一点,但基本路数一致。这些做法,是私人日记的一种碎片形式。它是另一种版本的Facebook上的“时间线”。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活得理直气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值得记载下来,并热衷于暴露给观众,这种权利我不敢反对。但需要想一想的是为什么你的生活碎片是艺术而别人的不是?

这样的作品,每年各校毕业展上出产很均匀,产量保证在5件左右。有的年份撞邪,会高达二位数。

2,火车意象

想象一下这样的录像画面:火车轰隆轰隆的开着,窗外树影急速掠过,抬头看空中的电线分分合合,镜头摇下来,铁轨分开,交合。镜头摇进车窗里面,速度忽然变慢,失神的脸孔,太阳的光斑在人脸和座椅靠背之间浮动。镜头又摇向窗外……这样的画面你是不是有点眼熟?少年的满腹心事,在这样的画面立面凝固为公式。文学青年情感丰富而旅行经验却还有限,所以一次旅行很容易被夸大为人生隐喻。上车下车,来者如潮去者如烟,车上不断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少年生出鸿爪雪泥的空漠之叹。问题是,其实不止是你,几乎每一个敏感并爱好诗歌和散文的青年都起码一次构想过或做过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画面如果再配合上无坚不摧的实验电影三板斧:光斑划痕、频闪加噪音,逼格就更高了。这里面噪音要带上电流效果,可以适当考虑混入心跳和呼吸-打鼾的身体要素。要显得空灵,一两声清亮的钢琴勉强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担心直奔黑白太没节操了,那么调色也是必要的,调色的原则请参考手机中的图片加工程序中的“冲印”“岁月”“鉻黄”效果,以褪色和苍白为正宗,千万别忘了加上暗角。如果想要显得纠结—嗑药感—甚至于失忆,那么截取录像片段,切碎,不断地重复、闪回。偶尔的静音加慢动作表示断片……这些都是标准语法,不用就不叫情怀党。这样的动态画面,因为语法成熟,单独看其实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连看每次10个类似的录像,又连续看了20年,其效果就等同于夜店里面充当聊天背景的片花了。

顺便说一句,长期沉湎于这种感觉,做这样东西的人,有自杀倾向。

3,软材料做硬物,硬材料做软物

这种做法成为风尚,不应该完全怨达利那张钟表在树枝上流淌成面饼的名画--顺便说一声,这张画的装置版本出现在威尼斯数十个小店的橱窗里。但凡人们要表示自己志向不烦,趣味奇诡,对事物别有看法,同时制造出来的产品又要轻体量、好收纳、有趣味,找一些软材料来翻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总是一个好选择。理想的材料是硅胶,其它如橡胶、透明菲林、纸、填充物料的布包等都是可选的。被翻制的对象最多的是桌子、椅子和床,桌面的办公用品特别是电脑,最夸张的则是复制整个房子。这个做法的偷懒之处是:选择一种材料,就可以复制整个生活环境,一个一个东西做下去,不需要多动脑子。而硬的东西变成软塌塌的,或者软的东西变得硬梆梆还能凝固稍纵即逝的动态,这总归能保证某种异样感。特别是,拥有一种工艺上的奇特感的话,在商业上是相当有保证的。它的致命弱点是,大多数工艺品生产厂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商机。所以,橱窗里到处是木头削出来的衣服,精致程度让人无地自容。

4,新物古纹和古物新纹

景德镇有非常成熟的帮各地美院学生做毕业创作的产业。据说美院学生一过去,脱下身上的牛仔裤或背上的背包,交给小作坊,翻成瓷坯,一群村姑扑上去画青花图案。拿回学校,往地上一摆,碎掉的那一件,把碎片就势摆在周边,一件毕业创作就出炉了。因为显得有工作量,不小心还会得高分。

学生们的想法来自中国当代艺术中已经严重固化的二元并置公式。传统加现代,西方加东方。所以,青花纹样的理想覆盖表面,是可口可乐瓶、电脑、麦当劳餐盒,当然,别忘了杜尚的小便池--这是新物品古代纹理——反过来,当然是古代物品铺装新时代纹理:青铜器纹样可以是电路板,龙袍的纹路最好是魂斗罗。总之,掌握了公式之后,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

在我的课堂上,哪个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会被我嘲笑一下,哀求他不要让我这么没有面子。如果居然是企图把青花纹样或大红被面图案放在毛主席像上面,那就会被我辱骂。

5,都市山水

沿着古今相加的这条不思不想之路,目光聚焦到城市化问题,很容易就到达“都市山水”这个画面。粗看都是云雾缭绕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首重但不限于宋画。除了水墨之外,浅绛、青绿、金碧山水都可以考虑。再仔细一看细部,则一定是建筑工地、塔吊、烂尾楼、钉子户,当然还必须有里立交桥和车来人往。总的来说,是疯狂建设的“拆那”中国加宋画意境。它明摆着的潜台词是:宋画中伟大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如今被疯狂发展摧毁了啊故园何处啊梦碎了啊痛心疾首啊我要批判这种发展主义的疯狂啊啊啊啊!这套套话,老外听得懂记者们听得懂小确幸们听得懂,他真正的潜台词是:虽然我非常非常有批判性,但是我在视觉上是拥有宋画的美感的,而且我拥有PS和AE的硕大工作量。所以我是社会性和美感的平衡点,所以不买我买谁?几年来,这条路数大行其是,左算计无心策展人右忽悠无脑收藏家,但其主要杀伤对象是被题材决定论的门板夹过的大众媒体文艺版面的后脑勺。其实其中国形象的古典和现代模版严格按照西方主流媒体所提供的视角而定做,连质朴而文艺的美术馆义工们向小朋友们解释这样的作品有时都会因不好意思而扭伤舌头。

6,经典名作现代版

再把传统加现代的二元思维套用一次,这次套套美术史,Duang! 经典名作的现代版毫不意外地出场了。靠着一张经典名作了,显得已经在美术史的“文脉”里面干活了,艺术性得到了安全保障。对于熟悉美术史的观众来说,这种做法是能够引发会心一笑的。装入了现代生活内容之后,又有相当的趣味性,抄录生后内容的简单动作,因为在经典画面的框架里面,产生一种富有“文化针对性”的错觉。幽默,而且容得下化妆、摆拍、PS、画画等巨大工作量,保证了市场前景。这个办法好啊,所以大家一窝蜂地上。要装进现代内容,最好是构图复杂的人多的画面,所以,在中国被糟蹋得最厉害的肯定是《清明上河图》,接下来才是《韩熙载夜宴图》。至于套进来的现代生活,当然,越日常俚俗越给力。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偷鸡摸狗,城管小贩,堵车骂街。纷杂世象杂陈时,别忘了工农兵学商白领民工老板愤青社会各阶层身份代表要齐备,才显出你的关怀和视野。别忘了画面要有人喝可乐看短信,才显出你的敏感。别忘了各大品牌的商标,大路货之外的小品牌才显出你的品味。这个套路不止当代艺术,连全国美展的参展者都很懂得玩弄了。我们的同学们熟悉美术史,看着四周尽有人这么做,这条路分外容易走上来,也分外容易死在这儿。

经典名作现代版这个路数有一个最低档的版本,在成名的当代艺术家中常见,我称之为“新媒体政治波普”。主要表现就是把经典革命叙事新媒体化。作品看上去是互动的,增强现实的,要编程的,要黑屋子的,第二人生的,但基本方式是堆砌中国政治符号。 在学生们中,由于毕业创作还是受到一定的政治管控,没能大面积滋长的,谢天谢地。

 

作者:邱志杰[博客]来源:Artspace-艺术汇

转此自艺术国际

受用的一些话,转来与大家共勉:

      

张晶晶(2015-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