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像素拼图
像素拼图是指用很多具体的形象,把每个形象当作一个像素来用,最终整体看来又是另一个形象。这本是设计领域常用的技术,源于印刷术中的网点。某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宣传片,便用全球各种族各色人等的脸部镜头拉伸变成球赛标志,小小花招,叫国人大呼其妙。电脑普及之后,首先是低像素的带齿锯的图片把“像素”的概念弄得深入人心。在photoshop之类图片处理软件流行之后,大家对像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放大到一定程度,所有的图像都是可以变成马赛克的。把每个像素不用颜色来画,而是用小石头来摆出来,就是古罗马那种镶嵌画了。把每个像素用一个人来代替,就是团体操阿里郎了——看起来像素拼图其实是独裁者的美学,独裁者高高在上,每个个体对他来说都只是一个像素,他看到的是全景的图案——如果不用小石头也不用人,而是停在中间,把每个像素用一个实物来代替,一张照片,锅碗瓢盆书包手机面包蔬菜饼干糖果书籍,这样的像素拼图,把近看的日常物暗中摁进一个图形里,逼它做一笔笔触,逼它成就一个文本。对的,千万像素所拼成的那个大图形,有时候是文本,当然还可以是一个商标,一张肖像,甚至于是一张名画,这样一来,更有卖相。实用的物品有来历有说法,拼成的图形有语义。比起无序地拼贴物品,或者只是用颜料描画图形,用实物当像素来拼图显得巧妙,难免广受欢迎。过分巧妙而受广欢迎,其实已经不再是秘密,于是成了一种貌似有想法的学生腔。就算你再辛苦一点,把实物摆出来的像素做成动画,工作量吓人,一样。
8,玩偶摆拍
玩偶具有巨大的影射能力,从各类黑白巫术到超现实主义者们,从曼雷到弗孔,形成了强大的玩偶摆拍传统。玩偶的叙事能力确实惊人,一个杂乱的场景,只要放进一个偶人,马上化腐朽为神奇,变出万千意境,成为情景装置。小伙伴们从小摆弄各类玩偶,和小玩意儿们之间感情深厚。做创作的时候,同学们资源有限,玩偶价格不贵,容易找到。肮脏破旧的还比新的更好用,有不详的凶灵效果。玩偶有好支配,适合在小空间里单兵操作。这种种优点,在学生们中形成了一脉不绝的玩偶摆拍派系。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以及画素描时用的木质骨节人都是好选择,芭比娃娃扒光了衣服尤其好用,橱窗中用的服装模特儿或者它的局部都同样狗血。摆拍的场景那就多了,家庭生活场景太接近于小时候的过家家。混个古诗词画意固然容易,摆个大型战争场面也不算难事。混进经典名作画面里面,混进都市山水里面,扮演一下中西古今二元冲突的承担者,那才是偶小志气大呢。
9,假装书法的抽象画和像素
书法是国粹中的国粹,这样的国粹要有效地加以败坏,无疑需要内行和外行一起努力。内行的败坏有两种,一种是中了日本少字数派的邪毒,用纸张的边框切割硕大的字,摇旗呐喊欢呼抽象绘画的文化侵略。走向绘画必定走向墨色变化乃至色彩,最后已经不再写字。另一种办法是书法的表演化,我说的不是用大拖把或者长头发写一些大字,这件事儿,自古的名家就用来博眼球,这也就罢了。但是表演的时候再加上材料的花招,诸如用脚印走个字啊用牛奶吹出个字啊用飞镖扎出个字啊想个办法让文字显影出来啦在身上晒出个字啦,通常就是绕个弯子让人看见各种材料形成的字体,字体再和书法史扯上一些关系——这就和那些从外部败坏书法的外行行径成功会师了。外行们都是捡一些树枝丢一些鞋带摆成书法,逼格最高的是用GPS路线纪录来写字以便新媒体和传统同吃——其实都不需要严格地成为字,看上去是一些扭来扭去的类书法线条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这种“类书法感”,有了这种感觉,你就可以一边接通“传统的重新阐释 ”一边接通市场了。
10,解放的身体
内心敏感丰富的人往往会向内走向私密呓语式的录像写作,但也可以因为某种特定的机缘,突然内心强大起来,成为表演者。这种表演往往由作者的身体来承担,无比丰富的内心要驱动身体来表达,可怜的孩子们!我们中华民族文字和理性成熟的早,付出的代价就是很早丧失了载歌载舞的能力。比起周边的少数民族,我们大汉族真的不会唱歌跳舞了。于是只好寻求别的传统,这个传统控制着我们同学们的青春的身体,其核心是流行的现代舞十大关键词:“挣扎”、“撕扯”、“崩溃”、“苏醒”、“挤压”、“相撞”、“绞缠”、“搓地”、“痉挛”、“自摸”。 至于那些行为艺术的经典花招,诸如包扎、泼墨、装睡、蒙眼之类,只是这具身体的外部设备。控制这些动作的是身体的解放叙事:假设身体被压抑被禁锢,努力挣脱搏斗后,精疲力尽崩溃,然后缓慢苏醒,迎来自由畅快。这个叙事本来动人,符合史诗结构,有斗争精神,结局还美满。但是成了公式,孩子们看多了这一套,身体一动起来就要撕扯痉挛,气质也慢慢变得神经质,这就不是解放,而是一种名叫解放的枷锁了。
其实还有一些小规模的结块现象:比如关注成长问题的叙事企图,走形式的社会调查和人群意见采样,甚至于关注流浪汉/制作帐篷这样一个话题,居然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每一届都会出现。限于“十大”的指标,此处暂不声讨。
上述套路化现象,有时可以在成名的当代艺术家身上看到。我并不是斗胆骂同行们是学生腔。事实上,是因为这些当代艺术家的发明创造有了影响,才被学生们广泛模仿,以至于最终形成套路。我自己也有不少作品涉嫌这些套路。比如重复书写兰亭序,涉嫌“经典名作翻新”;“记忆考古”的水泥墩子,也涉嫌“琥珀”意象。我这么说,算不算一种找补,能不能带来一些安慰?
作者:邱志杰[博客]来源:Artspace-艺术汇
转此自艺术国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