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读书”到底秀的是什么?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4月20日,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在京发布。其中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0.21本。和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阅读量4.56本这个数字相映成趣的,倒是这阅读患寡的时代,不少读书人在网上晒书单的“放卫星”行为,有些人列出的月均读书单,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青少年时期求知欲最旺盛,更多奉“知识就是力量”为圭臬,成年以后“生有涯,知无涯”的智慧渐露端倪,慢慢学会放手。然而有这么一个群体、一些人,他们疯狂追逐知识,疯狂阅读,有一个月读完二三十本书并且为他人荐书的,内容从经济到考古,跨度相当大,令人目瞪口呆。此乃“书神”?抑或“书神经”?近日沪上一家报纸的荐书栏目里,就有一位荐书人号称“三月份看了23本书”,本本都是大部头,且每本书都煞有其事地写了三两句书评。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荐书人二月份的书目更牛——居然看了28本。28天看28本大部头,啧,何等令人称异的数字。正常智商的人算算字数都知道,这样的阅读量,要精读是不可能的事。泛读?有可能,但泛读一遍就敢出来荐书,是拿自己和牛顿、达芬奇这样的奇才异人们比肩了么?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话普遍地张贴在中小学楼道、教室里,唠叨着陪伴大众十几年读书生涯。就平常生活而言,仿佛多读点书、拥有多一些知识总是有益无害,“艺多不压身”,多读点书人也不吃亏。渐渐地学到后面,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也越感无知,就像一个圆点,越是扩大与知识接触的面积,越是暴露出已有知识的有限性。这时候庄子他老人家出来说话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会把自己弄得很疲累。

现代心理学总的说来在谈“过犹不及”,不足与过分都不正常。神经质追逐知识、炫耀读书体现出一种焦虑。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拼命追逐力量就在言说追逐者内在自我弱小,不够强大,迫切需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武装自己来对抗什么呢?新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家克莱茵说,儿童神经质追逐知识是攻击母亲。面对一个焦虑的、无孔不入的母亲,幼儿一方面用书籍、知识构筑起堡垒,抵抗母亲侵入个人空间,一方面用学到的知识对抗母亲的非理性焦虑,保护自己不被母亲的焦虑吞没。这类人往往有另外一个特点,难以深入研读。所有的书籍浮皮潦草一扫而过,仿佛一阵燥风卷过地表尘土、树叶,难以触及大树根基。以焦虑的方式对抗焦虑,结果依然是焦虑,焦虑地看书,无法求得甚解。

秀读书多和秀恩爱、炫富一个道理,缺什么秀什么,秀出来的常常不是“我拥有什么”,而是“我希望拥有什么”。天天晒书单、秀读书多的人大概都跑不出这个道理——有的有知识没文化,有的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化。那些号称一个月翻完《管锥编》的人,是把几册书辗碎了打成浆,装杯子当早餐喝了吗?说的都是外行话。

未成年时会习得一些方法来应对环境不良,神经质看书以便从当时的原生家庭环境中抽离,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青少年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有其合理性。成年后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利,可以更加真实地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天下有意义的书读透了,就像孔夫子说“一以贯之”,柏拉图说“真理在神那里”,道理归一。读通了专攻一些兴趣点就行了,何必再神经质追逐知识,一味求读书多?

转发自:深圳商报作者:涂晓燕(如有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张晶晶(2015-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