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地名的由来是这样的:话说玉王黄帝接受了四川境内的西陵白(鼠)部落的和亲要求,来四川与嫘祖成亲后,住在东河岸边的一块美丽的大坝子上。为了庆贺新婚大喜,自造了“皇”字,自称了“玉皇”。就在这个时候,黄帝认识了住在这里的西陵白(鼠)部落中被称作“苍王”、长有四只眼睛会造字的奇人苍颉。黄帝和苍颉二人一见如故。苍颉景仰黄帝打败炎帝,统一中原,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愿意为黄帝效力,共同为华夏的兴旺努力。于是,黄帝即封苍颉为右大臣,与在歧坪认识的左大臣歧伯一道,协助治理国家。苍颉感激黄帝知遇之恩,欣然应允。 苍颉是中华汉字的造字之祖,史称“苍王”。他在受封为黄帝的右大臣的当天,便根据“轩”字之“干”代表天干,辕字之“袁”,代表土地、城池和衣服之意,苍颉创造成了“轩辕”二字。并且报请黄帝,请将“轩辕”作为玉王黄帝号。苍颉对玉王黄帝说,一则他颂扬黄帝为人类发明和制造车子有功,二则他祝贺黄帝与西陵白(鼠)部落的嫘祖联了姻成了亲,结成了连理,黄帝拥有了西陵白(鼠)部落的土地、城池和衣服。因为当时苍颉所在的西陵白(鼠)部落,已经有了城池和衣服。黄帝听了大喜,欣然答应,并举行了大型的“轩辕黄帝”帝号立号庆典活动。
由于苍颉在旺苍造出了“轩辕”二字,从此黄帝便有了“轩辕黄帝”之称。黄帝为了纪念他在旺苍建立了“轩辕”帝号,同时也感慨他和苍颉在(旺苍)这个美丽的地方的相识相遇,将他与苍颉相识的这块美丽的地方命名为“王苍”。黄帝说,“王苍”这个名字,用了他的名字“玉王”中的“王”和“苍颉”名字中的“苍”字,很有意义。因为“王”一作“旺”,古人崇拜太阳、黄帝就是太阳,“王苍”就是“旺苍”。从此,黄帝入蜀首先居住过的这个东河岸边美丽的坝子,就有了“旺苍”这个美丽的名字。“旺苍”这个地名,一直用到现在,至今已经整整四千八百五十年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有先民在旺苍栖居繁衍。西周时,今旺苍东属巴、西属蜀。春秋时为蜀国苴侯领地。前316年,秦灭蜀、巴后,以苴侯国地置葭萌县,旺苍境隶属葭萌县,前285年,秦杀蜀侯绾,国除,置蜀郡,葭萌隶蜀郡;至西汉,属益州广汉郡葭萌县,王莽新朝曾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旺苍属庸部就都葭萌县,更始二年(24)公孙述据蜀,改就都名子同,旺苍属子同葭萌县;东汉,隶益州广汉郡葭萌县,蜀汉属梓潼郡汉寿县;西晋属梁州梓潼郡晋寿县,东晋隶晋寿郡晋寿县。
旺苍境内置郡县始,至今长达1580余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至三年(420—422),置宋熙郡并兴乐(今嘉川镇嘉川坝)、嘉昌(今国华镇国华场)二县,郡治兴乐县,隶梁州。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后,置平周县(今东河镇冯家坝),隶梁州北马西郡(治今阆中市)。平周县除隶北巴西郡外,并为白水郡(郡亦属梁州、治新巴县、即今江油市雁门坝场)属县,是为两属县。
南朝齐,宋熙郡、兴乐县、嘉昌县及平周县仍置,郡县隶属与治地无变。
南朝梁,宋熙郡隶黎州、仍领兴乐、嘉昌二县。天监四年(505)至天监七年(508),北朝元魏占据宋熙郡及其属县。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改梁黎州为西益州,同年,梁收复宋熙郡。天监八年(509),平周县废。普通六年(525)置木门郡,隶属巴州,领新置伏疆县(今木门镇木门场)、池川县(今普济镇大池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宋熙、木门二郡及其属县为武陵王萧纪割据。
西魏废帝二年(553)废嘉昌县。宋熙郡仍置,隶利州,领兴乐一县。恭帝元年(554),改兴乐县为嘉川县,恭帝二年分西晋寿郡置东洛郡,隶利州,分晋寿县置义城县,隶东洛郡,郡县同 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北周(557—581)废东洛郡,在今县境置元寿县,隶宋熙 郡,旋省。
隋初,罢郡置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宋熙郡,木门郡及池川县。开皇七年改伏疆县为清化县。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复郡,改利州为义城郡(治今广元市中区嘉陵办事处),义城县、嘉川县属义城郡,县治同前,改巴州为清化郡,清化县属清化郡。恭帝义宁二年(618),改义城县为义清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清化县木门故地置静州,次年改狄平名地平,静州移治地平县,隶利州都督府,领清化、地平、大牟三县。贞观二年(628)又割利州嘉川县属静州,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清化县改属巴州;武德元年析清化县置大牟县,治今南江县正直坝,静州废后隶巴州;地平县,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静州废后隶集州,代宗永泰元年(765)再改名通平县,敬宗宝历元年省入大牟县,文宗后又复置,隶属与治地仍前;嘉川县,仍治今嘉川镇嘉川坝,静州废后又还隶利州,代宗永泰元年改属集州。武德七年(624),置南平州,治义清县,隶利州都督府,领义清等三县,贞观二年南平州废,义清县还隶利州,天宝元年(742)改义清县名胤山县,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五代,唐天佑四年(907),王建建蜀国(史称前蜀)至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今旺苍辖区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管辖。嘉川、胤山两县仍置,治地无变,两县前蜀隶昭武军,后唐隶益州,后蜀隶利州。通平县仍置,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隶集州。清化县治今木门场,隶巴州。
两宋,嘉川县仍置,真宗咸平五年(1002)由集州改隶利州益川郡。通平县,宋初仍置,隶集州,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入嘉川县。太祖乾德三年(965)改胤山县为平蜀县,神宗熙宁三年(1070)省入嘉川县。清化县,宋初仍置,太祖乾德五年省盘道县(治今南江县八庙乡)入清化县,真宗咸平四年(1001)巴州改隶集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集州废,省入化成县(治今巴州区)设清化镇,镇直隶于县。
元代初,嘉川县仍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县入绵谷县(治今广元市中区嘉陵办事处),隶广元路。
明洪武四年(1371)设广元府,复置嘉川县,治地仍前,洪武九年(1776)府降为州,二十二年州降为县,嘉川县省入广元县。
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攻占四川地区,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西,旺苍属大西广元县。顺治五年(1648),清军攻克广元,旺苍属清广元县,雍正八年(1730),在百丈关设巡检司,置巡检1员,分理广元县东部各堡社会治安等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百丈关巡检司,设百丈关分县,治今东河镇百丈村,十三年撤分县,改设县佐署,十六年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建置广元县,治旺苍坝,隶川陕省。同年12月,建置英安县,治今英翠镇场镇,初名莺舞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林英安在莺舞县境内剿匪牺牲,省苏维埃政府令改莺舞县为英安县。1934年底至1935年4月,川陕省移治旺苍坝市镇,1935年4月,红军北上抗日离旺后,广元,英安两县撤。同期川陕省苏维埃及红军各级指挥机构也于旺苍撤离北上。
1941年10月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令分广元县东部地区设治,1942年8月1日,旺苍设治局成立。1945年9月1日,撤设治局建置旺苍县,治治城镇,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1月12日,旺苍解放,仍置旺苍县,先隶川北行政公署,后隶剑阁专区,1953年隶绵阳专(地)区,1985年改隶广元市。
2004年辖15个镇(东河、嘉川、木门、白水、尚武、张华、黄洋、普济、三江、金溪、五权、高阳、双汇、英萃、国华)、20个乡(龙凤、大河、九龙、万家、柳溪、农建、化龙、大两、燕子、水磨、鼓城、万山、正源、天星、檬子、福庆、枣林、麻英、盐河、大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