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轻纱半遮面,茶园叠翠云雾间,数千亩青山滴翠,十余里溪水潺潺,登高远眺览群山,千山一碧映眼帘。这就是湄水之南一个名叫银柜山(云贵山)的地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着银柜山的古茶树,山青水绿、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让满山遍布的新茶园与树林相伴而生,贻然的气候滋养了品味独特的生态茶园,茶味馥郁、香茗沁脾。阳光雨露滋润下的银柜山,宛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晶莹剔透的祖母绿,艳丽而脱俗。
银柜山距县城10余公里,坐落于湄潭境内的兴隆镇,海拔1200余米,山脉蜿蜒至县城南面的象山,为大娄山余脉,是茶味浓郁的古老产茶区。
走近银柜山,一块长方形的巨石仰卧于半山,宛若一个装满了银子的柜子。传说柜子用石锁锁住,钥匙却失落于山间。这钥匙乃性灵之物,善于千变万化,谁若能找到它就可以打开致富的大门。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后人们将此地称之为银柜山。
银柜山的茶,底蕴厚重,一棵茶树、一叶翠芽都蕴藏着古老而经久的韵味。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银柜山的土壤,多为风化石地,在风化石地生长的茶树,含富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银柜山的茶叶为茶者之中上品。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南明时期,隐居于庙堂的湖广巡抚胡钦华在其所著的《客溪山庄记》中就有“茶百丛”、“春而采茗,夏而灌园”的记载。明清时期,银柜山上成片的茶园、郁郁葱葱遍布于山间。其时,银柜山的茶,绵远悠长、袅袅不绝。曾经,这里是明清贡茶——湄潭眉尖的原产地,也是湄潭茶叶品质最佳的地方。《贵州通志·风土志》(1948年)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志书所载,史实为鉴,清代向朝廷上贡的眉尖茶其原产地就是这里。
民国年间,银柜山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品味,吸引了众多的客商,湄潭、永兴、牛场,一些颇有名气的茶馆、旺门名族会派专人不畏山高路陡、翻山越岭来此采买。
寒来暑往,银柜山的古茶树,聚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繁衍、生长,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花开花落,枝丫繁茂,嫩芽翠绿。同一架山脉,同一条江水,饮露沐风,涤性荡魂,历经风霜的老茶树亘古不变地保持着鲜名而执拗的品味,味道天性自成。银柜山的茶味在共性中清晰地保持着独特的个性品味,让人对其出产地和生长的历史兴趣不断,口余茶香而津津乐道其源其宗。
斗转星移、事事变更。如今,生长在银柜山上的一棵棵老茶树,纵横交错、弯弯曲曲,在泥土中仍以顽强的生命之力,迎风摇曳,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过往。遗留在山上的老茶园,以及散落在土坎边沿的茶树疙篼以它沧桑的痕迹证实着银柜山悠悠的茶味岁月。
而风姿绰约的银柜山仍以她执拗的品性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曾记得,十余年前,银柜山的“银柜牌”“湄潭翠芽”像一位从偏僻山区走出去的村姑,天生丽质不加修饰地出现在福建举办的“海峡情两岸海上茶王争霸赛”上,在与众多身着华丽的御赐茶、贡茶名流争霸中一举夺魁,以她独特的韵味,技压群芳,赢得茶王称号。随即,“银柜牌”“湄潭翠芽”在国内外评比大赛中佳音频传,各种桂冠接踵而来,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优质奖、中国十大名茶品牌推介会“茶王”称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诸多荣誉,让“银柜牌”“湄潭翠芽”在国际、国内茶博会上独领风骚。纷至沓来的荣耀,映照着风光无限的银柜山,而玉质冰肌的银柜山则以她纯朴而高贵的气质,宠辱不惊,仪态万方。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驱车盘桓于银柜山的云雾中,仿佛穿梭于天上人间。茶园基地的茶农们固执地用传统的农家种植法忙碌在生机勃勃的茶园里。不曾施化肥的风化石基地里,茂盛的茶垅中,杂草并不突兀。青绿的茶树宛如未曾修饰的少女,纯朴而娇羞,亭亭玉立于山野间。
暖暖的春风吹醒了茶株上的嫩芽,春天的气息弥漫在银柜山的茶园里,一片片新绿浸润在茶垅行间,嫩绿的生态茶正以最惬意的方式发芽生长。银柜山以她独特的风韵点缀着层层叠叠的山峦,犹如填满了韵味的五线谱,合成了一曲曲清心悦耳的歌谣。
装满银子的柜子是财富,而银柜山的人就是掌握这个柜子钥匙的掌匙人,他们用勤劳与智慧铸造出了丰硕的果实,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心满意足。
置身于山水清丽、风光旖旎的银柜山中,宛若置身于世外桃园,让种茶人满脸自信,买茶人写满虔诚,闻着淡淡的茶香,品味着茶味清心淡雅般的人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