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居寺——漫倚安隐漫青原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自古以来,宗教信仰一直在侵染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一直在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习俗的变化。它适应时代前进和文明的发展,就是进步和积极的;它制约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就是腐朽和反动的。庐陵文化的发展史,与宗教的传播息息相关。作为正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经典中的有关观点,形成了儒、释、道相互渗透的格局,支配着庐陵人思想行为方式的形成和演���,也影响到文化教育的进程。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观念,成为一种文化基因,积淀在庐陵人的灵魂深处,或隐或显。回溯庐陵的历史可知,思想文化阵地抢先登场的,便是宗教。

  佛教传入我国,始于西汉末年,在封建朝廷的重视和提倡下,逐渐在全国各地传播推广。桓帝、灵帝时,有不少西域僧人来华译经,传扬佛法。后来,佛教又形成了许多学派。而佛教进入江西境内,大约在东汉。隋唐五代,是我国佛教传播史中的极盛阶段,各地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佛学体系的各宗派兴起,各宗有一定的理论和维持体系,师道相传。在庐陵地区流行的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隋唐时江西新建了许多寺院,估计有420余所,而吉州就有65所之多,其中青原山净居寺在鼎盛时期有两千余僧尼,香火旺盛。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讲青原山净居寺。大部分的吉安人对青原山的”净居寺“都怀有一份敬重信仰的情感。每当逢年过节,许多人都会大清早上山进香,让佛祖菩萨看到自己的诚心,以求佛祖菩萨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平安。我对青原山总有一份特殊情怀,每次走进”净居寺“,浮躁的心情总在刹那间平静。呼吸着寺庙里清新的空气,看着僧侣们来往间淡定的身影,穿行在一棵棵千百年的古木中,我仿佛能透过时光看见这所千年古刹经历过的风霜雨雪,踏进这时光的洪流,我就好像是这些沧海桑田的见证者,阅尽风起云涌。来到这里的游客,都可以感受到与喧闹红尘不一样的平静安详。

  净居寺原名“安隐寺”,故而有“胸中无所得漫倚安隐漫青原,尘外不相关几阅沧海几桑田”的对联。对联将山名、寺名巧妙地嵌入佛学、人生哲理之中,对仗工整,余韵悠长,真可谓千古绝对。净居寺位于吉安市河东乡南境青原山,青原山海拔320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潭、泉、溪、峡共30余处。唐开元二年,行思禅师得法六祖后至青原山开山建寺,广开法筵,一时间四面衲子云集,八方信士辐辏,遂形成与南岳怀让比肩的青原法系。后来,由此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影响遍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它不但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在悠久的历史沉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净居寺共有四绝:其一,墨迹冠绝;其二,古木奇绝;其三,建筑妙绝;其四,禅风苦绝。

                     “青原山”乃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所题写

  整座寺庙座东南朝西北,占地二十馀亩。为面阔三间,三进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庭院特色。目前建成的有天王殿、毗庐阁、七祖塔、禅堂。其中大雄宝殿三面环水、三桥拱立,有如碧波万顷之中托出一座琼楼玉阁,在全国寺庙建筑史上,仅此一例。相传是龙王为七祖出让的龙穴,人称∶得风又得水。

  现天王殿450平方米,大雄宝殿500平方米,毗庐阁680平方米,钟楼、鼓楼1008平方米,七祖塔240平方米,禅堂1000平方米。寺内佛具一应俱全,内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经》各一部。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净居寺」、「大雄宝殿」匾额。寺内每日按寺规进行宗教活动,常住僧二十馀人。净居寺重现金碧,雄姿不减当年。寺内收藏有千人铜锅、百斤香炉及千斤大钟等文物。广州市光孝寺送来镇山之宝千斤玉佛,大院内当年七祖栽下的前年古柏栽久枯数年之後也忽发新枝,映照出国泰民安的吉祥之意。2007年,青原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净居寺被评为全国和谐寺院。

                                     “净居寺”山门      

  佛教中重要一宗为禅宗,祖师爷是梁朝来自西域的菩提达摩,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王山、四祖道信。当五祖弘忍为挑选法统继嗣时,引发了一桩禅宗公案。五祖不满意入室大弟子神秀的“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私淑小弟子惠能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他认为更合禅意。于是五祖便将禅法、衣钵秘授给了寺院里舂米烧火的惠能。禅宗从此就分裂成北、南并峙的两宗。出生于安福武功山区的那位刘姓弟子行思和尚便是弘法于广东韶关的禅宗南宗始祖惠能的首席弟子,他遵从师嘱:“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汝当分化一方,毋令断绝。”回到吉安故土,入住安隐寺,弘扬最得禅宗心传的“顿法”,把佛教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到道德修行,主张洞察本质,直指人心,我心即佛,别向他求,摒弃了许多繁琐的佛规,直捷便当。这对于企图摆脱苦难的下层人民和不愿放弃优裕的世俗生活的达官仕宦同样具有吸引力,因而大大地弘扬了佛法。

  行思禅师成为了禅宗南宗青原行思系创立人,被尊为禅宗七祖(实为禅南宗二祖),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座圆寂于青原山,葬于寺院毗庐阁后山。次年,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唐末禧宗又谥其号为“弘济”,并亲题“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以表彰其对佛学的贡献。行思的法嗣为希迁禅师,后弘法于南岳衡山南台,时号石头和尚。经传创曹洞宗,5传创云门宗,7传创法眼宗,这些佛教流派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使得青原山作为“七祖祖庭”而名扬海内外。行思圆寂后不久,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唐永泰二年(776年)被贬为吉州司马、,游青原山时,题写“祖关”二字。唐天宝八年(749年),扬州大明寺和尚一一这位为中日友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佛家人第5次东渡日本受阻,从广东折回,曾到青原山拜谒七祖祖庭,其得力的大弟子祥彦病故于青原山。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敕题“净居寺”,沿用至今。

                              一条回廊通向“大雄宝殿”

  “山原七祖开,地以名贤重”。青原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庐陵文化的荟萃之处,历代凡到庐陵的显官儒士,都要到青原山拜谒游览,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

  青原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净居寺是一座淡然的古刹。在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物欲享乐至上的现实中,净居寺依旧能坚守一份清净,青灯古佛;忍受一份落寞,实证苦禅。上课、过堂、普请、坐香,就这样简简单单。不事经忏,没有吹吹打打的热闹景象,有的只是参禅静修的淡然和闻经听法的愉悦。净居寺远承曹溪顿悟禅法,近得禅宗巨擘虚老印证,文化气息浓郁,交通便捷,利于接引海内信士。乘此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青原山净居寺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法音远播,大演宗风。

AmonCiyo(2015-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