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客家风俗之二

家乡区县: 江西省于都县

(五)庙会传奇话古今

在于都几乎每个村都有庙会。实际上是为“菩萨做生日”。各庙或祖祠信奉的“菩萨”各异,有的是自己的老祖宗,有的是关公、康公、温公、赖公、张公、五保公等等。据传,赖爷、张公自祁山得道,谓之“祁山神”。自“五月初七至十八设醮演剧,唱采莲之曲,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举国若狂”。各地各“菩萨”生日时辰不同,各有各的传奇故事,但大多数村落逢庙会时,亲戚朋友挑果品携三牲,来给祖宗或菩萨贺诞辰。大部分村落都请戏班演戏,有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或木偶剧团,少则二至三天,多则十天半月。尤以禾丰黎邦村五保公生日为最盛。届时,点灯敬香,燃放炮竹,鼓乐齐鸣,唢呐声声,亲朋聚餐,搭台演戏,不亦乐乎。

(六)“三锤三匠”美名扬

于都的“三锤三匠”闻名海内外。三锤即:打铁锤、补缸锤、弹棉槌;三匠指木匠、泥匠、篾匠。形成三锤三匠的原因是:于都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多,所以做手艺的也多。名望比较大的有岭背东南坑张氏生产的锉刀,1959年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畅销全国各地并销往海外。于都的弹棉匠也负盛名。1934年,长征前夕,邓小平在于都买了一床棉被,一直到1972年他再次来于都还说:“我在于都买了一床棉被3斤重,盖了几十年,现在还在用。”那次,他又兴致勃勃地在于都买了两床棉被,共6斤重,带去北京。于都的弹棉匠以精湛手艺和诚信的服务博得广大用户的欢迎,足迹遍及东南亚和港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补缸等行业已逐步消失。

(七)山歌古文唱乾坤

山歌,在于都遍及各乡村。其调悠扬抒情,曲折委婉。词多为四句,即兴创作,讲究押韵,采用比兴手法,易懂易记,朗朗上口。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之余解乏提神创作的作品。尤其以年轻人唱山歌,牵线搭桥结成美满婚姻,倍受人们青睐。从内容上看,有莳田歌、砍柴歌、采莲歌、情歌、农事歌、农时歌、劝世歌等等。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间轶事,都有包容。形式有男女独唱,或对唱或合唱等等。 古文,在于都很普遍,多是盲人演唱。其调既有山歌味,又有采茶调味,两者相互糅合,形成古文曲牌,多达几十种,唱起来如泣如诉,跌荡起伏。情感并茂。有唱本,讲究情节,有故事性。演唱时,常用二胡或其它弦乐加打击乐伴奏。多是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很受人们欢迎。于都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辞典)。

云絮误(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