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第一中学

家乡区县: 承德市双桥区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 ,承德一中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29年),前身为“热河中学堂”,以“仕进者有进学之阶,从业者有谋生之智能”的办学宗旨,首开塞北近代新学之先河。建校百多年来,校址几经变迁,校名十数次更迭,始终为塞北大地名校。1960年被列为河北省十七所第一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1963年,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 热河区立中学校(1915——1935):

1929 年,热河特区改为省建制,学校改为热河省立中学校,是全国立案中学。当时热河省仅有三所中学:承德中学、凌源中学、朝阳中学。校长葛秀:热河承德县人,北洋师范学校毕业。每周兼任修身课三钟,月薪60元。1925年5月,在共产党人韩麟符、陈镜湖等组织下,热河中学、承德师范成立学生联合会,散发小册子,宣传革命。5月4日学生参加“五四”六周年纪念大会,陈镜湖发表讲演,揭露日寇罪行。会后游行示威,捣毁日货。

.承德联合中学(1946.2 ——1946.8)1946年2月,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决定承中与师范合并为承德联合中学。任命文联主任徐懋庸兼学校校长。校址由头道牌楼迁至头条胡同师道学校旧址(原肃顺府)。校长徐懋庸,现代作家,翻译家,浙江上虞人。左联成员,1938年在延安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华北文化》主编。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三分团政委。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南文化部部长、中南教育部副部长等。

新校区

恢复完善和发展时期(1949——1966) 1、热河省立第三中学(1949.2——1950.3) 1948 年11月12日,承德解放,热河省教育厅派督学杨址麟开展复校工作。1949年2月,将男中改为第三中学,校址在今师专北院,杨趾麟任校长。女中改为热河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在文庙西院,校长周健成。同年暑期,男中、女中合并为热河省立第三中学。校址在原一中教育招待所,校长周健成。周建成:1939年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数学系。1944年6月投入冀东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热河解放后,自1949年3月至 1983年离休止,先后担任热河女子中学、热河省立第三中学、热河省承德中学、河北承德高级中学,平泉中学、承德二中校长,承德市九中、承德一中党支部书记。教育发展,名师荟萃。热河省教育厅派专人去招聘立志从教之贤良,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培育了优良传统和作风。 2、热河省立承德中学(1950.3——195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迎来了承德教育的曙光。建国初期,为了发展教育事业,热河省政府征购土地,修建校舍,拨款80亿东北币建教学楼。1954年建成北楼,1955年建成南楼。改革旧制,招录名师。从此,学校进入了初兴时期。 3、河北承德第一中学(1960.4——1960.7) 1956 年热河省建制撤消。1960年4月,初、高中合校,定名为河北承德第一中学,校长孙政华,党支部书记朱崇明。1960年6月1日至11日,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王殿军(先进个人)、朱崇明代表承德一中出席大会。1963年郭沫若题写校名。 三、“文革”十年浩劫时期(1966.8——1976.10) 承德市第一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一中未能幸免。 6月中旬全校停课闹革命,各级组织先后瘫痪,领导干部和部分教师遭到残酷迫害,建国十七年来取得成就惨遭践踏。空前的劫难,使得人们思想严重混乱,延误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其间,开展了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教学处于停滞状态。 四、河北承德第一中学新时期(1976.10——2003.9) 1、拨乱反正,恢复高考(1976.10——1978.12)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工作恢复正常。学校党组织按照上级指示,平反冤假错案。周建成同志、高国林同志先后调回一中,继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工作。 2、全面恢复与发展 ( 1978.12——2003.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承德一中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办学条件得以逐步改善,工作中心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德育工作为首”的方针,各项工作蒸蒸日上。1985年3月2日恢复校名,“河北承德第一中学”。 1987年8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被列入国家教育大词典。 1990年8月17日,国家女排教练张荣芳来我校参观并赠送礼物。1996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我校视察并题词。

承德一中新校区承德一中新校区位于承德市教育园区,与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旅游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大学毗邻,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规模为容纳在校生3600人。建有行政办公楼、教学楼(3栋)、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术报告厅、生活服务中心、学生公寓(3栋)、教师公寓、国际部十四个单体建筑,2008年9月投入

新校区的设计理念源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布局及建筑形态的外在展示,体现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和百年老校历久不衰的精神内涵。以教学区为中心,生活区、国际交流区为副中心围合体育活动区的品字形功能区块。整体布局形成四重对称空间:校门内礼仪广场与行政办公楼、高二教学楼形成一重对称空间,以庄重、和谐的建筑景观组合隐喻“礼乐”之意;以高一、高三教学楼统一的建筑形式形成二重对称空间;以全对称的图书馆立面及其中间具有强烈的引申意义的“智慧之门”形成三重对称,与前面教学楼一起喻指六艺中的“书数”;穿越图书馆后的体育场形成的四重对称形式隐喻“射御”。通过“六艺”的寓意体现了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含义。

新校区外形结构状如琵琶,设计上以琵琶古曲《阳春白雪》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冬去春来,万物向荣的初春意向对学校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

学校坚持以文化治学为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终极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团队为元素的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向,逐步形成一种有序的、可预期、可控制、可持续的战略管理体系,促进学校健康、高效、和谐地发展,旨在借助所有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帮助每一个人增进知识和智慧,并为他们具有自由、充分、和谐、持续地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提供一切需要。

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新校区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融入了适用性、超前性、人性化元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设有“二加一”教室、阶梯教室、当前阅览室、创新试验室;室外设有标准塑胶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另外,体育馆内还设有室内篮球场和攀岩设施等。整个校园南秀北雄,湖边垂柳,水上虹桥,铭石翠柏,白桦绿地,体现出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1. “二加一”教室:全校108个教室,供72个教学班使用。“二加一”教室即两个平行班之外再共同拥有一个“公共教室”,教室将配备电脑,目的是实现课程“网络化”。教师首先将大量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辅助性资料、素材、教案、练习题、试题、图示、答案进行整合整理添进课堂网络系统。使其成为“学案”。其次,老师把课程分成“三段式”,第一段时间(20分钟)用于讲;第二段时间(15分钟)用于自学、答疑;第三段时间(5分钟)共享。前20分钟讲完课后,可能有的同学已完全听懂,另一些同学还有疑问,听懂同学可在余下时间到网络课堂去学习,有疑问同学听老师继续解答,最后5分钟时间留给在网络学习的同学“讲”(亦可分小组)以实现知识共享。第二,方便“走课制”。主要为3 X高考的新课程实施做准备。第三,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在基础课之外增加“扩展课”或“模块课”,扩展课是要求承担此种课程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将课程深化拓宽或加细加宽。将课程分成A、B、C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强弱学科需求自由挑选课程;“模块课”就是将课程分类,如外语分成科技、文学、环境、经济等,数学分成三角、函数、导数等专题上课,为学生提供“补修”机会。第四,为“小组”学习提供课堂。

2. 阶梯教室:教学楼内,每层楼都建有可容纳二百人的大讲堂,方便集中讲座。学校实行“首席教师”授课,跨年级授课制,使优质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3. 当前阅览室:在教学楼内,每层设有一个阅览室,称为“当前阅览室”。就是将“时间性”报刊、杂志、课外读物、英语读物、高考资料、试卷,按年级需求放进阅览室,为教师、学生提供更方便的教学、学习情境。

4. 创新实验室:在普通实验室之外设“创新实验室”,为理化生实验室装备摄像机、电脑,增设创作室,为优秀的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实验基地,为其拓展创造空间,使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实验案例得以“文化性”保存,并发挥“案例教学”作用。

5. 网络中心:学校设有音频系统、视频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由网络中心统一负责。监控系统覆盖整个学校,便于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通过监控系统,发现问题,可以通过音频系统进行指挥沟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转播,与此同时,音频系统还可用于全学校的广播,它也与教学楼相连接,用于英语听力等教学活动。视频系统可直接控制各班级的电视,电视亦可作为显示器,教师可用于进行多媒体教学,它还具有对教学全过程自动录播功能,并与校园网、报告厅、文体馆相连,可直接转播,学校领导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校的情况进行远程查看。网络系统移动公司投入360多万,教学楼实现1000兆到桌面的网络链接,与此同时,无限网覆盖除学生宿舍外的整个校园。

6. 图书馆:一些大型工具书、资料、名著等在图书馆借阅。图书馆建设将逐步完善,集文化、艺术、展览、休闲、文雅融于一体;人性化、自由、开放开架,实现“无围墙”化;把“图书”梳理到每个学习单元,使教学单元与“图书”内容紧密“链接”;将电子阅览与大学图书馆联网;收集、征集国内外“承德人”的书籍、文章、书法、绘画、作品、书图等,建“承德书院”展示承德文化,扬我家乡精神。

7. 国际部。创办国际部源于澳大利亚陈坊教授的启示,他用参加一中百年校庆机会全面考察了承德,认为承德当地语言非常符合普通话标准,有外国学生学习的校园语言环境优势。同时,承德与避暑山庄一起在国外有如金字塔文明一样的闻名优势,距北京近就等于与各个国家近,这比任何一座离北京远或近的城市都有优势。目前,国际部在教学和管理上相对独立,实行小班化教学,将开设韩语、日语、英语等课程。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联合办学,实现本校学生到加拿大和英联邦国家大学直通车。

8. 食宿。新校区有八个师生食堂,配有中西餐厅,住宿条件为八人间和四人间,每层都有独立学习室,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

Kraus(2015-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