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脉地湾萝卜的产地,集中于长轩岭街道的七房湾村、绿林村、塘上村三个村子,品质最好的栽种“核心区”共约300亩土地,亩产1500公斤左右,总产量有限,集中上市时间只有50天左右,这都限制了它的客源扩大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脉地湾萝卜,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产量稀少,至今养在深闺少为人知。
脉地湾,黄陂中部低矮山区中的一个自然村湾,它左靠木兰云雾山,右依院基寺水库,紧靠木兰八景和锦里沟,大余湾。小山岗前后包绕,形如一个被挤扁的小盆地。一条小溪,从云雾山的主峰矿山南侧发源,蜿蜒横贯村子。当地先民们在小溪两侧用石块修砌出一块块小田。
这个季节,田里的土,呈现出黄黑色、灰黑色,间有细碎的石英砂。记者用手一攥,然后松开,土团能迅速松散,一点也不沾手,显示这里的土质比较疏松。8亿多年前,在造山运动中,大量的岩浆岩,携带着地底的一些微量元素、矿物质涌出。历经亿万年的岁月演变,表层的岩石逐渐风化成为土壤。
长轩岭街有关负责人说,400多年前的元代中期,当地就开始种植萝卜。独特的山间小环境、特殊的土壤、清亮的山泉水,没有工业污染,施用农家肥,这种有机的种植方式,使这里的萝卜在水分和糖分上要优于普通萝卜,被当地人视为蔬菜中的贵族,明中后期曾作为贡品上送皇室。每到春节前夕,正是它的上市时间,当地也将它作为土特产四处“送礼”。
民间还有传说,明祟祯初年,著名的农学大家徐光启,为编写《农政全书》,曾来此地考察萝卜种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汉口有牙行(中间商)委派专人从事中介服务,并将萝卜销往汉口等地。因此,汉口的一些老街老巷流传着“脉地湾的萝卜上了街,汉口的药铺无买卖”等夸张之说。这恐怕是我们如今所说俚语“萝卜上了街,医院无买卖”的最早来源了
脉地湾萝卜产地,集中于长岭街的七房湾村、绿林村、塘上村三个村子,品质最好的栽种“核心区”共约300亩土地,亩产1500公斤左右,总产量有限,集中上市时间只有50天左右,这都限制了它的客源扩大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武汉市场上的萝卜,最常见的是很大个头的韩国萝卜。张雪清和同事们将脉地湾萝卜中的“扇子白”,与韩国萝卜中的两个品种汉白玉、特新白玉春,做过一个营养成分比对测定。结果显示:“扇子白”在可溶性糖、维生素C、粗蛋白等方面明显占优。这说明脉地湾萝卜更有营养。
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总农艺师朱林耀介绍,在食用方法上,脉地湾萝卜也有独到之处。最好的吃法是生食。它的外皮很好剥,水分又足,切片后可与水果一同装盘,口感与鸭梨和台湾的莲乌(莲雾)相似,脆嫩爽口,甜润多汁,无苦辣异味。
其次是煨汤。将它切块,与排骨一同煨汤,由于它的含糖量、蛋白质含量较高,入口有甜甜的粉感,特别香酥,与其他的大白萝卜有明显不同的口感。而且,这种萝卜排骨汤的汤汁,香中带甜、十分醇厚。
或者,你也可以将它切成稍厚一点的片,与五花肉一同红烧,猪肉的油香渗入萝卜中,更能映衬出萝卜的清甜,回味甘爽。
一个好的地方品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成为市场的宠儿。而种出最为正宗的萝卜,并让它走上餐桌,这个过程又受限于诸多因素。矛盾的解决,需要的不仅仅是农业技术,还取决于我们的思路。
在过去,中国古代农学中,有一种“风土论”。“风”指的是气候条件,“土”指的是土壤、水源等地理条件。这种论点的核心主张是:农作物适宜在某地种植,取决于当地的风、土,而且一经判定则永世不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