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狮舞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之一的“狮戏”,而汉族民间狮舞的起源也有种种传说。史载公元446年(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良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讨伐林邑,林邑国王范阳训练大象军队出战,宋军大败。宋军先锋官乃振武将军宋悫,他想狮子是百兽之王,大象也是百兽之一,岂有不怕狮子之理,于是就命将士连夜用布、麻等东西,做成狮头狮皮,涂上五彩的颜色,每只由两名战士披架,隐伏于草丛之中。大象突然看到这些张着血盆大口,张牙舞爪的狮子窜过来,吓得扭头就跑。这时,宋军乱箭齐发,乘胜追击,大败敌兵。从此,舞狮就在军中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传到汉族民间。
小相的狮舞活动兴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村中老人相传,清初即有。或说清初某年,村中“霍乱”流行,死人很多。村人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起来,寻求自救,当时汉族民间崇尚迷信,认为“霍乱”是妖魅作祟,因为狮子是称为“天禄、避邪、神兽”的吉祥之物,于是,大家就用狮子驱病、避邪。
小相村的狮舞,在十九世纪中期前以地摊为主,即在平地以四回斗狮舞蹈,使用器械有大刀、单刀、双刀、枪、大镰、三股杈、稍子棍、绣球等。早期艺人的表演情况已不可知。第六代艺人崔鹤鸣是耍头的名家,他和霍如意(回回)表演的大镰非常出色,在三月登封中岳庙会上极负盛名,逼使密县狮子提前表演不敢与他碰面。因中岳庙会有各县社火表演,观众更是各方远近皆有,遂使小相狮子和崔鹤鸣享誉豫西广大地区。
清末,小相狮子已发展为高台与地摊并重。20世纪20年代,第七代艺人中有崔德标、崔六顺、崔丙森、李黑进、李中枝等一批各怀绝技的高手,把小相狮艺推向一个高峰。有一年元宵节在偃师府店镇表演,有人不服小相狮子水平高,故意出难题,让其从拦街高架秋千横梁上通过。当时年轻气盛的李黑进,独披狮子皮爬上横梁表演而过,四方观众均为之惊心而叹服。
20世纪30年代,第八代艺人霍树德、崔德五、李桥、崔赞肓、李宗修、杨金铎、崔黑子、崔延礼、崔永祯、崔承水等相继出现,他们各有所长并有创新,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崔永祯打破原来板凳架的单调表演,创造出狮子揭板凳等生动活泼变化多端的新套路,赢得各地赞扬,县城行社特邀他去表演。崔承水是把原来在板凳架上左肩扛凳倒立大胆改为双臂支撑拿大顶的第一人。
第 八代艺人还正当盛年,第九代艺人杨贯一、李云汉、崔廷宣、崔承绪等就脱颖而出,他们专注地向高台的高难方面努力。受以前在府店过秋千横梁的启示,结合已有的踩独条软索,他们在7米高的架上绑三层凳椅架,前后各斜系两条相距2尺的粗绳,名曰"双绳架".狮子沿绳上下,借绳弹力作左右甩胯、前甩下吊等各种高难惊险表演。杨贯一等在高架上表演正红火的时候,第十代艺人于20世纪40年代接踵而起,崔海筹、崔仙舫、崔承亭、崔泽僚、杨锡白等与上代艺人结合,创造出“双凳双狮”绝技。这项技艺自它的主创人崔仙舫息影狮坛后,尚无人能继承,所以称为绝技。
1950年正月,偃师县夏侯寺为庆祝穷人翻身,特邀以小相为首的各地13路名狮集中表演竞技,盛名之下群英荟萃。又特邀善造巨型秋千的巧匠、人称“活鲁班”的巩县东庄村(今属巩义市鲁庄镇)秋千之父李金鼎兄弟领导设计,在旷野搭建了能供13路狮子同时上台表演的“三棚四顶”式高20余米的可转动巨型老杆。巨型老杆是在普通约7米的可转动老杆,7米高的单层狮老杆基础上创制的,以大圆木为中轴,几节相接,最下边有转动装置。围中轴上段搭三层方形平台,四角各搭表演台,顶端中心表演台最高。老杆四面均以两条大绳牵扯牢,在旋转中上面13路狮子同时起舞。此次由巩、偃、洛、登来的13路劲旅同台献艺,规模非凡气派空前,引来百里内外数万观众。顶端中心由小相狮子崔仙舫、崔泽僚定位,崔廷宣高擎大红吉庆条幅。这次盛会传扬四面八方,是小相狮艺的空前高峰。
继起的第十一代艺人张西令、李顺喜、崔廷才、崔书景、崔豹子和后起的崔西金等,继承高难表演并加以提高。张西令身体好臂力强,把板凳架顶的摞双凳上又加一凳,成为三条凳,难度更高。
自抗战胜利后,小相狮子应邀参加重大活动多起来,皆因其声名远播之故;这些活动更使其名声大振。重大的活动有:1945年“双十节”巩县城庆祝抗战胜利;1946年为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母亲祝寿;1950年春节偃师夏侯寺庆祝翻身;1959年12月赴甘肃平凉参加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76年粉碎“四人帮”赴开封地区庆祝演出;1984年河南省庆祝建国35周年,省电视台播放了小相狮舞的精彩场面;自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始,多次为花会表演;1983年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1992年6月,小相中学生“小狮子”参加郑州市首届青少年艺术节,获郊县唯一的一等奖。1991年第十二代艺人李顺明、乔占全等已经兴起,历次活动均是他们和上代艺人共同完成的。
1995年,小相狮舞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村”,这对小相狮舞活动是个巨大的鞭策与鼓励。 1999年,小相狮舞应邀参加了“澳门回归”庆典展演活动,荣获金奖。
2005年,小相狮舞应邀参加了河南省第四届中原文化庙会的民间文艺演出,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和河南省文化遗产抢救领导组、中原文化庙会组委会授予“中原第一狮”称号。
2006年6月,以小相狮鼓活动为主体的“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公司”成立。
2007年春,小相狮子又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和河南省文化遗产抢救领导组、中原文化庙会组委会授予“中原狮王”称号,同时,小相狮舞又被河南省文化厅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5月23日,小相狮舞应邀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演出,赢得56个国家与地区的高度赞扬,荣获此活动的最高奖“特别奖”。
2007年11月,小相狮舞应邀参加在郑州举办的“亚洲艺术节”在人民公园连演四天,表演了地摊、高台、老杆等,荣获金奖,载誉而归。
2008年元月28日,小相狮舞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月6日至22日,应邀代表河南省非遗项目进京展演高空狮艺,震撼京城,被中国民协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展演组委会评为金奖,并授予“中华第一狮”称号。
小相狮舞的传承除与其它村社火有共同之处外,另有自己的特点:
1、腊鼓传承。古诗文中常提到腊鼓,腊鼓即农历腊月的鼓声。在巩偃一带腊鼓习俗一直保持到建国以后。冬季是传统农闲季节,一入腊月外出的人都陆续回家,这是练习和传教社火的好时候,所以各村都把大鼓和器械拿出来,集中一处公共场所供人们娱乐,咚咚之声传闻数里,即称为腊鼓。小相村也不例外,不过开始得更早,一种过麦便开始教练狮子舞。
2、家庭传承。小相有条件的狮舞艺人,一入冬便在家里夜间教子弟学舞狮。最著名的是崔四箴,他祖上几代舞狮,他也同样。他有五个儿子,20世纪30年代全家约50口人,每年冬夜便在自己几孔大窑里点灯教子舞狮。别家子弟甚至外村也到他家学,他还招待夜餐,他家是舞狮世家。全村舞狮世家有好多。
3、暗地学练。小相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狮人才。大家没见他练过,乍一出现令人惊奇。这些人都是背地独自练习的,群众叫“下闷功”。首创三条凳的第十一代艺人张西令就是自己练成的。
4、学校教练。第十一代艺人中年龄最小的崔西金是中学教师,从1985年开始,他教学之余组织初中学生课余教练狮舞,1992年夺得郑州市青少年艺术节郊县唯一一等奖的小相“小狮子”便是他一手教成的。
由于小相群众特别热爱和支持狮舞,加之有不断应邀外出献艺的机会,所以小相的狮舞从没出现过因经济体制变化——合作化和改革开放而使社火断代的现象,而且呈现新的繁荣发展趋势。
小相狮子舞历史久、水平高、名声大,自清代以来常有外村、外地来学习或聘师,小相人情淳厚,每每有求必应,小相先后传授的艺徒,除巩义境内的孝义、康店、圣水、涉村、堤东、东侯、鲁庄等许多村镇外,遍及偃师、登封、密县、新郑、洛阳、开封、许昌,远至新疆的昌吉州等地区。
1976年,国家调演各省市优秀杂技节目进行选拔,指定河南省要带狮子舞。省府调集全省杂技优秀人才,派专人赴小相延师传艺。小相人一听是教专业演员,开始不敢应承。来人看了小相狮舞表演后大加赞赏,更坚决相请,于是由老艺人杨贯一率领,崔仙舫、崔豹子、李顺喜、张西令和杨锡白等一起赴郑传艺。由于时间所限,除一般技艺外、高难表演只教了少部分,学员也未能全部掌握。即使如此,河南狮舞赴京在全国各路英杰共18路狮舞竞技中,仍独树一帜首被选中而享誉京华。
作为这个村落的一员,鄙人也是非常骄傲的,希望小相狮鼓代代相传,名扬四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