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烧饵块

家乡区县: 昆明市西山区

"烧饵块"是云南当地的一种民俗小吃。是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陷即可。做法与糍粑相同。但糍粑的原料是糯米,饵块的原料是大米。

做法:每年岁末农家都要在挑最好的大米,淘洗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茸如泥,趁热揉成长方、椭圆、扁圆等状。凉后即为饵块。放三四日后再泡入凉水中(每日换水1次)可保存数月。昆明制作小锅卤饵块,多选用官渡出产的饵块,切丝配以豌豆尖,用专制铜祸加各种凋味品卤制而成。

历史:民国期间,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设的“永顺园”,以专卖此品而出。云南居港名流到昆必尝此味,临行时还专门到永顺园买上几碗,装入保温瓶中,乘机带到香港让亲友品尝那油汪汪、红润润、香喷喷滋润粑糯的小锅卤饵块。饵块这一米类制品,走遍全国各地,唯带云南是有。据古籍记载,麦类制作的食品古时约统称为“饼”,米类制作的为“饵”。 云南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水稻栽种历史悠久,民间到了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最好的大米,洗净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细如泥,案板上用蜂蜡抹好,再搓揉为长方、椭圆、扁圆等形状,用作馈赠的食品,称为“饵馈”,时间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谐称为饵块了。

饵块过去的名字叫饵馈,很文雅,据说是过年时节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以此得名,但馈字麻烦,且饵块大多做成块状,时间长了,就叫成了饵块。到云南,一定要尝尝饵块,特别是大救驾,味道的确不错。 过去,舂饵块是用手工,可是个力气活。南方很多打过糍粑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现时节,社会进步了,不用人打了,改成机器打,机器力气大,一次打五、六十斤米,再用机器揉。但不少老年人说,现在的饵块不好吃,不如过去人打得细腻有劲。但现在人懒了,不想出力气,只能吃这不细腻,没有劲的了。

说起来,饵块还真的不是汉族人的食品,在云南,一般认为,这是云南土著彝族人的传统吃食。昆明自古是昆明族和叟族的地盘。昆明族和叟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来演化为黑蛮,被汉人称为夷人,解放后该夷为彝。汉人入滇,看见夷人吃饵块,很新鲜。为什么新鲜呢?因为饵块和别的米制品不同,别的米制品,做了,就得吃,难保存。可饵块不同。饵块做成,放在背阴的屋子里,下面垫上松毛,就是马尾松的松针,上面码上饵块,可以久放不坏。长的,可以存半年甚至更长。即使面上长了霉斑,用刀刮去,饵块仍然如刚做成一般新鲜。汉人看见觉得实在是好,也跟着做,跟着吃。时间长了,就成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美食。

damitem(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