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池涌碧
县城北五里的水泉寺村.北靠兼山,兼山下有方石砌成的一亩水池,池上有水过凉亭,池内有金鱼莲花。二千多年前,这里有个共国,共王在此读书散步,赏景乘凉。当时的共池如一面方镜,水倒映着兼山,兼山成了软软的变形的山。山一圈一圈在池中跃动。共池之外,垂柳依依,鹦鹉翔飞,鹧鸪啼叫,曲径深处的百花丛中藏有人家,但共池里很少听到民间的生活之音,人间的烟尘、生活的喧嚣在这里是不出现的。
夏阳艳艳,端午来临,你漫步在泾河两岸的沃土上,水泉寺中学的古色古香建筑,会吸引你不知不觉地走进去。共池是共国的遗物,今日已看不到了。但你能感觉到已踏进了远古的共国,古池的存在,是一个国家的存在,共池的消逝,却不是历史的消逝。商朝时,泾水及达溪河流域分布着密须(灵台)共(泾川水泉寺)阮(泾川罗汉洞以东)卢(华亭)虞(陇县)芮(崇信)等小国家,陕西宝鸡周原一带是商的诸侯国周,国君为周文王。《诗经》的诗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接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这是讲述周文王伐密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之后,密须国、共国、阮国等小国家相继破败,这块土地归顺西同。
共池,与泾川八景有机地溶为一体。古人列共池为一景,因它是泾川的活化石,博物路。共池给泾川的悠久历史添了重重的一段文字。近代,共池之上建起了泾川第一座中学,即省立泾川中学,成了泾川现代文明的发祥地,泾川人的优秀代表,都在这里学习、毕业,走向当代文明的前线,做了将军、博士、教授、行政大员。未走出泾川的知识分子.成了一代一代传播文化的教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