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漱玉
清乾隆泾州志载百泉漱玉"诗作者李廷夔山东沾化人。
桥横独木渡寒溪,
竞日溯洄逐锦鹈。
蒲涧红泉应不改,
罗浮翠羽梦全迷。
溅溅流水荷波接。
隐隐连光玉露低:
万缕烟霞芳草外,
牧牛人背夕阳西。
这是第八景,梦幻般的仙境.是泾川的九寨沟。真实地址,在泾川西部的王村乡百泉村。这是一幅山间小景:深深的山沟里,独木小桥架在小溪之上,年年月月,农人来来去去,锦鸡、鹈鸟傍依着人,丛生的香蒲之间,有簌簌泉水冒出,水中映出姑娘的红妆红颜,水边有亭亭荷花生长,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水珠闪着光环,映着太阳。荷叶背后。有密密麻麻的晶晶玉露,是天然的热带原始生态未被破坏时的自然景观。若随意抬头,能见万缕烟霞,芳草萋萋,牧牛人背驮着夕阳,一步一步走向家园.从梦幻中走向真实的生活。
几千年前,泾川的气候非今日所想象-物产非今日旱原物产所概括。山泉,那一个一个细泡儿扑簌扑簌向外冒,很有诗意.水如沸了一般,千个万个的小泡,冒成泉冒成溪冒成河,冒成河的源头。从一个小小的沟口进去,林木葱茏,分开草丛前进.地上津津潮湿,露水打湿衣裤。沿着不声不响的小溪走去。终于发现前面有泉,沿水一直走到沟掌上.石皇下,水清之圾.沟如开如合,风没有,满沟是树,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气息是香喷喷的,偶尔碰折了肥美的水草。有白色的汁液流出.粘粘的粘在手上。
这是上万年前的一幅自然景观,没有四季之分,就在这里,古阳远照,水天一色。黄河古象笨拙的出入于山山沟沟,谁也不欺负它,新石器时代的智人后裔们,无论男女腰围树叶,赤脚.体壮力大,用石器狩猎,野马、披毛犀、鹿等热带动物与人为伴,惊惊异异又亲亲呢昵。
以后,此景和九寨沟一样,有了四季之分,,尤其是秋天,一片一片叶子,是所有颜色的堆积,又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看来,时空、物产、气候总是一万年几千年的循环演变.这里由海洋气候转成了旱原气候,又把九寨沟从泾川移到四川。或许.这里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开垦、耕作.消失了原始生态。九寨沟未理会农业文明.反而完整地保存。了,自然景观?这是一种自然语言,你我解释不清,是专家的研究课题。
此景,一方面叫尔感叹泾川的神奇.不荒凉,干沟乃千景,干景组成一个大景,可列入世界之最.泾川绝对不是荒凉的代名词。不是贫瘠的发源地。另一方面,告诉你,在万年之后,这里又是热带,现在正处于热带与热带之间,这个万年之间的漫长岁月,是锤炼人的时候,泾川人正在艰难的经受大自然的瞎难。总有一天,西部的财富唾手可得,人们又蜂涌着来西部落户,但落户却很难,如现在的深圳上海一样。
如今,泾川的官山林场、南峪沟、茜家沟、凤凰沟等等人工治理的小流域,是人工造成的美景,是全国水保治理示范县的内容,让大自然静静地复归当初的情景,便是百泉漱玉的衍化。但在今天的泾川大地上,百泉已不止了,一棵棵树,一根根草,都是立体的泉;一个个发愤图强的泾川人,也是一眼眼泉,力量正从这里溢出。
百泉之名源于《诗经·公刘》
据刘映祺《由王村百泉话夏商之际泾川风情》考证:" 从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中,目前能够觅知泾川境内最早的至今沿用的地名应是王村乡的"百泉"村。这个记载存在于《诗经,公刘》篇中。这首诗是西周时,召康公以祖先"公刘"辛劳创业的经历对周成王进行传统教育的,亦是颂扬祖先公刘功德的。内容中反映了公刘率族迁居泾河中上游时的情况,诗中具体提到的泾川地名、除了"百泉"、尚有"芮河"。这就给我们谈论泾川这个地方夏末时期的情况、可以从周的祖先来了解提供了依据。
传说周的祖先从"后稷"这个人开始,后稷的名字叫"弃"。 "后稷"是弃的号,"姬"是弃的另外一个姓。后稷死后,儿子不上穴下出继承了父业。 不窝的儿子是鞠陶。鞠陶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由于受到夏人的攻击,便率族从原来的封地邰迁到戎族的地域生存。《诗经·公刘》这首诗正是颂扬公刘来到戎族间定居,重振祖先后稷业绩初期的过程。这首诗原文如下(节录):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于戈戚扬,爰方启行。笃公刘! 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卢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性情厚道的公刘!由于夏人的欺侮,在你原先的封地上不能安静的居住,不能太平的过日子,只好率领着百姓离开你的田地。你的国土,用各种袋子装了你堆在仓里的粟各,路上吃的干粮,带着狩猎的弓箭,举着干、戈、斧、钺,于是心平气和地认定了方向起程了。
性情厚道的公刘!看定了泾河中上游一带大片的地方,既是来这里的百姓很多,既是这里十分热闹,起初人们还是留恋着原先的地方,性情厚道的公刘!为了扩大居住的地方,建造城池,你离开百姓居住的那叫"百泉"的山沟,去寻察大片平坦的地方,你爬上南面的山岗,发现了那广溥的高原(中原)。这里正是建造城池和扩建房屋的好地方,于是便在这里建起了许多房屋,同时安排修建了接待过路人歇足的客舍。
首先、可以依据这首古老的诗歌文献资料,得知周人的祖先公刘率众从今日陕西的武功县西迁到豳之后,首先是居住在泾川境内现今的王村乡百泉村一带,后来才渡过j内河发展到今灵台县境内古时叫"密"的地方。我们珍视这首诗,研究这首诗的价值亦正是这首诗中存在着古时豳这个地方的靠百泉""芮"(即油)、"密''这些泾川和与泾川有关的地名、水名。否则、我们仅依据"豳"这个很大的地域概念还不敢冒然的将这首诗描叙的地理肯定在泾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