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年(1737年),“走西口”人在土默特蒙古族右翼六甲地定居,形成包头村。“走西口”人最早从事的是旅蒙行,即用日用品换取蒙古族的牲畜,从而包头成为马的集散地,蒙、汉、回民族文化交融的赛马亦成为包头的独特民俗。
我国西北马的集散地
包头北临蒙古,西北接新疆、青海,周边有蒙古族达尔罕部、茂明安部、乌拉特部、鄂尔多斯部、阿拉善部,都是盛产马匹的地方。包头旅蒙行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蒙古所来之牲畜交易也大,每年来包者羊约九万只,马一万匹以上。”(《中外经济周刊》1926年5月)1924年,《绥远》刊“包头商场最近每年出口货物平均约计表”称:每年出口骡马一万余匹。
蒙古马体格小而耐劳,且一年一产,故蒙古马著名于世。以体相等,貌相若之马,善走着为贵。新疆的特克斯河所产的马腿长,个高肚大,身长力大,马性驯服温顺。旅蒙商收下的马,先留在蒙民家的牧场牧放,在马身上用尖锐的铁片烧热烙上印记,以资识别。到7月就集中往包头送马。特克斯河马雇上蒙族老乡把马分队,赶到后营子北的马场梁落脚,那里有五六家马店,然后分群上市。包头城内有牛桥交易牲畜,成批的牲畜每年秋季在西门外大桥交易。运到包头的马多销售到河南开封、河北保定、山西洪洞、潞安等地,多由马店介绍雇用回民运送。
成千上万的马集散包头,必然有高超的牧马技术。母马(牝马)产后12日,即与牡马交配,一年一产,一产一胎。每牝马20匹须牡马一匹以配种,尤须选精良骏伟者配之。每百匹为一群,牧之水草丰茂之地。
包头人天天看到马,天天听到马的嘶鸣声,蒙古民族传承的赛马必然会落户包头。
南海子庙会赛走马
位于包头南黄河边的南海子,是黄河上游第一大码头岸边还有禹王庙,香火旺盛,每年阴历七月初二庙会,酬神演戏,放河灯,人山人海,在通往南海子的旧南门外大道也都站满了人,多数是老人小孩,城里的家庭妇女,停在道旁,看看赶会人们的风采。
赶南海子庙会的有达官士绅骑着马,洋行老板骑着马,皮毛行、粮油行、货栈行的掌柜和跑街的骑着马,在庙会上都要炫耀一下自己的马术,有的身着白色丝绸裤褂,手持雪白马尾拂尘,十分潇洒神气。还有牲畜牙纪行的马贩子,把他们“压”好的马,脖颈上挂着锃亮铜串铃,胸前戴上红缨穗子,也来会上“亮马”,富商的马更是口衔银嚼子,备上景泰兰马鞍子,香牛皮压花韂。其中一些擅长骑术的便在回城的南门外大道开始赛马。包头的赛马分走马、跑马,走马主要比赛走得快、稳、美。夕阳将下时,远远望见尘头起处,数十匹骏马昂首奋蹄而过,人喊马叫,一番热闹景象。
太平桥下赛跑马
每年阴历六月初三,老包头的留宝窑子龙王庙办庙会,从留宝窑子顺博托河南下,经头、二、三、四道水磨,至包头城东北门外的太平桥,河槽流着小溪,两岸山峦巍峨,郁郁涧底松,景色十分秀丽,赶庙会时人们出城就经过此山谷到留宝窑子。
留宝窑子庙会除唱大戏外还举办骡马大会,其中太平桥下得赛马成为人人争看的盛事。
在太平桥下赛跑马主要是比赛马的速度耐力,先达终点为胜。老包头的名马当然要亮相于赛马会,武林高手杜福元的“滚地雷”,园子巷刘宝官的“油赤马”,都可日行300余里,早上从包头动身,晚上就能到达隆兴长(五原)。旅蒙商王老六的“黑老虎”亦是日行300里。赛马从留宝窑子开始,只见匹匹骏马像离弦的箭,奔驰而来,赛马者高声喊叫,旁观者鼓掌助威,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
桥牙王威赛马扬名
民国以来,老包头最有名的骑手是回族桥牙子王威。桥牙子亦称牙纪,世代相传有识马的高超技术,如“先买一张皮,后看四只蹄,槽口摸一把,再揣膀头齐不齐。”“红黑枣骝为上色,青白兔黑是下色,泉眼花色有讲究,腿细蹄大快如飞。”“粗腿四条压油墩,宽膛挺胸力气大,后裆狭窄肯跌跤”等。王威对走马的修蹄和加掌有专长,对剪鬃整尾亦有绝技,是家传对外人保密。
1932年11月12日,绥远省举行首届赛马会,以后每年10月10日举办一次。时任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大力提倡赛马会,他称“由比赛而资观摩,借奖励而促改良,将不难品种日精,产量日增,广招徕以繁荣马市,振牧业以救济农村,此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良非浅鲜者也。”他经常骑着高头大马活跃在牛桥,身穿长袍马褂,老包头人无人不晓。回族骑手还有陈广义,1934年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绥远,傅作义举行盛大赛马会,请蒋介石观光,陈广义一马当先,取得第一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