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特色6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上饶县

串堂民俗文化

“串堂”,是一种上饶特有的民间民俗音乐艺术形式,在上饶各地流传千年。这种民俗音乐,产生于北宋末年的广信和饶州(“弋阳腔”等戏剧由此衍生)的乡村,并广泛流传到赣鄱大地、皖南、闽北和浙西等地。
从事这种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叫“串堂”班社。其成员,都是业余的,平时该干啥干啥。有人邀请,他们就聚集起来,走村串户,堂前一坐,吹吹打打,说说唱唱,故名“串堂”或“打串堂”。一个“串堂”班社,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人人都能吹拉弹唱、敲击演说。
今天,仍有《过街锣鼓》、《十番锣鼓》、《拔子调》、《满堂福》、《麻姑上寿》、《观音送子》、《龙凤配》、《郭子仪上寿》、《穆桂英挂帅》、《玉堂春》、《碧桃花》、《八仙飘海》等100多个主要剧目上饶民间流传。
“文革”以前,上饶各地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至少都有一个“串堂”班社;聚族而居的村,“串堂”班社属于宗族。村里每逢社火庙会、迎神赛会、求雨祈福、节日舞灯等宗教娱乐活动,人家结婚、做寿、建房、生子、老人等红白喜事,都要请“串堂”班热闹热闹。
“鼓儿敲,唢呐响,二胡一拉心飞翔。这家邀,那村唱,唱得人心乐啕啕。”“唢呐声声喜事来,深情并茂显身手,小鼓敲出家家乐,二胡一响嗓子痒,我也上场来一曲,大家都来打串堂。”“夜天深更半,处处有戏看,鸡叫天要亮,串堂还在响。”这些民谚,说明了“串堂”这种民俗音乐在上饶民间流传之广之深之魅力。

红色文化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是方志敏对革命成功的展望,也是他在闽浙皖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蓝图。闽浙皖赣边革命根据地,经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历经10年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都有许多创举。全盛时期,包括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四省边界地区20余县,人口100多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光荣的模范苏区”、“模范的闽浙赣省” 和“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囚禁被俘的新四军将士及东南各省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监狱。它包括以上饶城南郊的周田村为中心的上饶集中营、永平集中营和石塘集中营三个集中营。今天,上饶集中营革命志士的“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的壮烈诗句仍然回响在武夷山下信江河畔;上饶集中营革命志士的血染的风采仍然回荡在神州大地。

黄璐(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