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窑,创于唐代,盛于宋代。共有舒、陈、郭、周、谢五窑,以舒瓮烧制的瓷器最著名,舒瓮的女儿舒娇工艺更好,所烧制的瓷器和哥窑比美。吉州窑瓷以白色和紫色为主,和定窑瓷相似。
吉州窑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一块约2公里长、l公里宽的平地上,24座古窑包如岗似岭,分布其间。这里曾是古东昌县的县城所在地,属吉州管辖,故称��州窑。它以悠久的历史,宏伟的规模,丰富而精美的产品,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向往,是我国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窑遗址之一。吉州窑是中国极负盛誉的综合性窑场,也是全国古代黑袖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各种器形有120余种,其中有青轴疑、乳白袖器、绿秘瓷、黑袖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琉璃器等。特别是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等产品,饮誉中外,列为国宝。宋徽宗用吉州窑造烧的茶具品茶时,评论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现在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资城的风貌。为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探讨吉州窑的历史内涵,198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对吉州窑进行了首次发掘。尔后又相继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采用传统技法,研制生产各种仿古瓷,一些档次较高的器形产品正逐步得到恢复,并远销海内外。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吉州窑彩绘跃鹿纹盖罐
高19.5厘米 口径10.5厘米 底8.0厘米(宋)
上图这个吉州窑彩绘跃鹿纹盖罐,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吉州窑彩绘是在米黄色地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呈现出褐色彩绘图案,被称之为“铁锈花”。罐的主题纹饰为奔鹿衔灵芝,表现了百姓祈盼富贵吉祥、福寿绵长的心理。
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观下图,该碗具有宋代斗笠碗的典型特征,敞口,斜弧壁,矮圈足。碗体满施黑釉,釉色近乎纯黑,口沿流釉薄处微赭,形成了有深浓浅淡的色阶差别,艺术效果别致。圈足及底露胎,胎呈深米黄色,胎质细腻略显粗松。
全部装饰仅是碗内壁上贴的一张树叶,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树叶真实自然,画面简单朴素。色彩对比强烈,黑底黄花;装饰趣味浓郁,意趣盎然。制作简便易行,独具匠心;纹饰别具一格,自然雅致。充分反映了宋吉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此碗的装饰,采用的是宋代吉州窑独创的木叶纹。即将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树叶,半张、整叶,或二、三张等相迭成纹地贴在胎体上,再上釉后入窑烧成,树叶烧挥发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木叶纹。同样以剪纸替代树叶,那就是剪纸贴花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古窑遗址的保护。1965年郭沫若在吉安访问时,别对吉州窑的遗址状况很关切。他说:“南有吉州,北有磁州,还有景德,古窑瓷片在国际上都很珍贵,要妥善保管,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见证。2001年,吉州窑遗址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吉安县把“保护和开发吉州窑遗址”列入该县21件大事之一。
吉州窑遗址内景
自2012年以来,吉安县正式启动吉州窑遗址公园建设,计划投资3.1亿元,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景区,现已完成投资1.5亿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今,吉州窑景区如画美景已成为吉安旅游经济圈的又一亮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