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1] ,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李端棻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北京大学首倡者、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贵阳一中和贵州师范学校的创始人。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遗有《苾园诗存》一卷,载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版《贵阳文献汇刊》第五期,收集了李端棻百余首诗。
策划变法
光绪十五年(1889)秋,衡阳籍内阁大学士李端棻为主考官典试广东乡试,福建王仁堪为同考官。此年为巳丑恩科,考生云集。作为主考官的李端棻见梁启超少年倜傥,俊秀儒雅,便格外留心。及至阅其文章,见其文熔经铸史,言辞犀利,气势沛然,与自己的心思颇有默契,便点为第八名,并亲率梁启超入京会考,考后多次约见。几经会晤,言谈中,李端棻见他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知其有忧国忧民、胸怀四方之志,久后必成大器,遂萌生联姻之意,慨而作媒,将自己堂妹——京兆尹李朝仪的千金李蕙仙相许配,成就了一桩好姻缘,李梁联姻一时传为佳话。
光绪十七年(1891),梁启超前往北京与李蕙仙完婚。梁启超初至北京,语言不通,贤妻教之以京腔,帮助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在京期间,梁启超与李端棻朝夕相处,每相聚之时,娓娓而谈“西学”,侃侃而论“维新”,师友相待,无话不谈。李端棻与梁启超的关系可谓情同父子。梁启超曾说:“启超以光绪己丑受学贵筑李公,旋婿公妹,饮食教诲于公者数十年。”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端棻的敬爱之情。1889年至1898年十年间,梁启超到京师多寓住在李端棻府第,李端棻利用自己的政治关系为梁启超援引,使梁得以结交各界名流。梁启超由一个未经世事的年少书生成长为倡导变法维新的领军人物,与李端棻的一手栽培提拔息息相关。李端棻与梁启超建立密切的关系,为策划维新变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光绪帝“欲兴庶政而图自强”,降诏征求“通达中外能周济时用之才”。不料时过数月,应者寥寥。光绪帝多次降旨求贤,但朝中大臣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为保全自身的福禄富贵,极力阻挠革新。唯李端棻竭力保荐了16位俊彦维新之士,其中包括创建自立军、从容就义的唐才常,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贵州提督学政严修,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夏曾佑等。仅此,李端棻的功绩可光耀千古。甲午战败反映出中华民族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更加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先知先觉的李端棻与康有为、梁启超力求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共同谋划上书光绪皇帝。他们联络了十八省的举人,在北京松筠庵集会,号召了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书,请求“下诏鼓天下之气”、“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现存上书的题名录共计603人。作为朝廷大臣的李端棻不便公开支持,但其中李氏一门参加上书的就有李端棻的堂兄弟李端启、李端荣、李端慨、李端检,另其亲戚故旧若干人参与上书。[1]
康有为是众所周知的维新变法的风云人物,但是如果没有李端棻竭力保荐,使其与光绪帝相见,恐怕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李端棻与康有为结缘,自然始于梁启超。李端棻、康有为皆为梁启超的老师。李端棻为朝廷重臣,又长康有为25岁,故康有为对之一直是尊敬有加,以苾园老称之。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蘸起热血,慨然写成《上清帝第一书》,本答应荐举转呈的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看了上书之后,恐获罪最终未上达皇帝。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多次上书,极言变法维新,由于位卑言轻,丝毫不起作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24日,李端棻向光绪帝上奏,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光绪阅后,认为李端棻所言属实,但因公车上书的事,慈禧恨透了康有为、梁启超,光绪不敢公开授官职,只任命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人充当军机处章京,由他们与康有为、梁启超联系变法事宜。因为引荐是秘密进行的,所以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的保举之功鲜有人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