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衰落的中华传奇艺术——云梦皮影戏

家乡区县: 湖北省云梦县

     “一口还叙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其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

 

    云梦县皮影戏始于清中叶,至今仍有皮影26台。演出活动常年不断,1995年2月由省文化厅授版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 云梦皮影轻装简从,二人一台戏。前台演唱兼操纵,后台司击乐伴奏,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有戏剧轻骑之称。 皮影制作,仿戏剧服饰,脸谱,用料从纸到塑料片,透雕镂空,花纹精细,色彩鲜亮。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也叫傀儡戏。它源于秦末“楚”“汉”相争,张良情急之下用皮革来迷惑敌人的故事,后人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创造了皮影戏。皮影是用灯光将人工雕刻的人物、动物、景物的侧面形象映衬在纱幕上,然后由艺人操纵这些人物、动物、景物活动起,同时配上道白或唱腔。云梦皮影的主要唱腔属西乡高腔,音调高昂,甩腔多用假嗓衔接,是清中叶受江西移民带来的戈阳腔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唱腔的最大特点是音调出奇地高亢,且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乐器,只用锣鼓击乐伴奏,故又称“打锣腔”。

     早期的云梦皮影戏班,大都是由四至五人组成,前台演唱、操纵皮影的只有1人,后台锣鼓梆则由三到四人敲打,起、落腔也由后台接腔(称号子)合唱,这样的效果唱起来浑厚热闹,表演气氛简直引人入胜。但是到了清末,云梦县内茶馆兴起,皮影戏班多应邀到茶坊座馆表演,茶馆老板为减轻对艺人工资、生活上的负担,要求皮影戏班把艺人数量压缩到最低极限,因此,云梦皮影最终改革变成了“二人台”的形式——由前后台两个人共同表演,后台奏乐,前台演唱兼操纵皮影表演,如此轻装简从的班底,有“戏剧轻骑兵”的美称,而这种表演阵容从清末一直延续到今天。

     云梦皮影的演唱剧目多达数百种。令人惊奇地是,这些流传了数百年的剧目,根本没有文字剧本,每个剧目实际上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脚本条目(路子书)。在表演时,艺人们全凭着对故事梗概的掌握,即兴编唱,从剧情的展开推进到人物的刻画,唱、念、做、打均要临场发挥,且浑然一体。这样独特的形式,使得每一场皮影表演都像是一次精彩绝伦的“脱口秀”,其表演功力甚至盖过了现代媒体上的“名嘴”。因此,云梦皮影艺人有一项最过硬的功夫,就是将说词练得口心合一,因为它需要瞬间脱口而出,没有回旋余地,最能显示演唱者的水平。由于这项特殊的技艺常人难以驾驭,而大部分的云梦皮影艺人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此一名艺人只要将演唱和操纵的速度练就的流畅统一,就可以被视为优秀,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和追捧。

个人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gaozhengde​

个人博客:http://i.blog.sina.com.cn/​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3979223950/profile?topnav=1&wvr=6

梧桐子~高正德(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