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炯,又字鹤林,贵阳花溪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二年(1886年)成进士,参加廷试(殿试)获第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广西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会试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忧回籍,主讲贵阳学古书院。服阕入京,旋归青岩讲学。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岩弓腰寨附近山上。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生,贵阳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麻江人夏同和、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青岩出了云贵第一文状元赵以炯,这是自中国开科取士以来破天荒,不仅震动家乡,还传遍京城。李端棻为此特写下一副对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90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岂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500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
赵以炯之父赵国澍与其母陈氏(赵三太)共生育六个儿女,四男二女,分别取名以兰、以焕、以炯、以煃、以炳、以冷。因咸丰三年(1853年)"土匪起"赵国澍"乃……复倡练民团,随官军四出讨贼"累建"功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候补同知直隶州"而"得旨免补本班,以道员用,即选,并总办贵州团练事务",于同年任贵阳属青岩团务总理。就在赵国澍任力务总理的当年,就以名震中外的"青岩教案"获罪被革职。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复职,即率练勇进攻灯花教何得胜部,在今贵阳乌当区徐家堰阵亡,时年37岁。赵国澍阵亡后,6岁的赵以炯从贵阳外公家返回青岩,由人称教子有方的母亲赵三太陈氏将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成人。
幼年时赵以炯寄养在贵阳外公陈振家,由于外公家是书香门第,加之居住南明河甲秀楼旁的宿儒名贤聚集区,使赵以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其大舅一珙系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镇远县教谕,二舅一珩系国学生,三舅一珍为处士。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赵以炯创造了极好的幼教条件。
赵以炯自幼就聪明好学,加之赵三太陈氏教子有方,使得赵家家风乡邻尽仰。同治四年(1865年)赵以炯7岁时,随本家赵辑五发蒙。同治六年(1867年)受读于吴竹堂(登桂),其弟以煃也于同年发蒙于竹堂先生家,出身在府学庠生的吴竹堂对赵以炯、赵以煃日后成才中举影响很大。以后,赵以炯还曾受业于顾伯芗、高扬华两先生。光绪二年(187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二人入贵阳贵山书院深造,受读于前任贵州学政韦伯谦,并受到贵山书院黄芷衡的熏陶。在此间,赵以炯学识渐长,写出《何谓儒家之教》等心得,深得其师韦伯谦赞许。
光绪五年(1879年)赵以炯中乡试第十名,成为举人。以后仍继续在黄芷衡、莫芷升(庭芝)等指教下继续深造。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和赵以煃进京参加会试,题目为《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赵以炯所作之文本房加批为"扬之高华,按之沈实,坚光切响,无懈或攻"。赵以炯在会试中成为进士,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在殿试中赵以炯获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状元。
赵以炯中状元后,云贵两省皆喜。明清状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区,而于今第一位大魁天下的状元却是贵阳青岩的赵以炯,这对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使得人们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时在京城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写下了一副楹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李端棻还为贵阳名胜之一的君子亭重修竣工题写一副楹联:"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暖,状元及第正归来"。可见赵以炯中状元让黔人吐气扬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