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百子桥,位于都匀市广惠路南端。因桥为乡绅唐文升独资修建,又名“唐家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六年竣工。位于剑江河上,东西向。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单孔净距10米,矢高3.5米。唐文升后代唐明德于桥心建“耸翠亭”,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战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剑水暴涨,冲坏桥基,唐树衡五次联合族人维修。1945年修复。1956年于桥头上各建一六角重檐攒尖顶桥亭,桥上增建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桥屋。
编辑都匀百子桥,因当地唐姓家族筹建也称唐家桥,建于当时城北的剑江河之上,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结构为七孔石拱桥,因为历史悠久并且多次扩建装饰成为都匀桥的典范。故都匀当地有一顺口溜“都匀大桥头”便是说这百子桥,用当地话说朗朗上口,却也能成为为难那些不熟悉本地话的访客的玩笑。可见百子桥已经深深融入都匀人生活之中。
百子桥 位于鹅翅膀北,架于柴河之上。传说年老夫妇周维丙与妻洪氏,年近五十,膝下无子,为方便柴河两岸行人捐资修桥。一年后,两人年龄加起来一百岁,喜得贵子,所以人们称此桥为“百子桥”。
横跨剑江百子桥
两百多年经飘摇
唐人秉训积功德
退役方显盛世娇
1: 雄踞贵州省都匀市市区剑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桥百子桥,“典出《诗经》(大雅·思齐)大妙嗣徽音,则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桥长140米,宽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独力修建,时都匀知府孙廷相为桥落成题”功半洛阳”匾额以赠,至民国初年贵州省长任可澄至匀,题“唐家桥”三字刻于桥头。1986年改建为游览风景桥,桥上建有古典楼厅、六角琉璃亭、石狮以及龙、凤、八仙等精美图案,古今建造融为一体,整座桥雄浑古朴,精美典雅,为都匀众桥之冠。
都匀斜桥位于百子桥上游,长144米,宽14米,三孔净跨40米,与江流夹角45度,是当时全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桥。曾获1981年贵州省优秀设计奖。
2:都匀百子桥,又称唐家桥,横跨于剑江之上,系“桥城”都匀的龙头桥。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为七孔石拱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之所以有“桥城”之称,得益于剑江之水。剑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称谓。流域面积含都匀、丹寨、凯里、麻江、福泉、施秉、黄平、镇远、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锦屏、雷山、台江、剑河等16个县市的清水江,发源于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北麓之中寨,东北流至谷江,转而东南到都匀。都匀段称剑江。剑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并纳若干小溪,河网密度颇大。素有建桥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众,在剑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种形制的桥梁,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