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送牮杆

家乡区县: 贵州省凤冈县

建木房时,须以缆绳系于“柱帽子”牵引,榀的另一边将四五根圆木以绳分别系于柱头,榀前以众力牵引为辅,榀后以四五人不等,均围绕圆木作业,在叠“起”的号子声中,圆木受力逐渐向上,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且将卧榀搊起扶正谓之曰“送牮杆”。过去,人们将搊房子时送牮杆的杠杆原理付诸于需从力辅助、尽力帮助、搭力协助、极力扶助的代名词。做事求完美谓之曰“送牮杆”,做事欲正而须退,则谓之曰“松牮杆”。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了,陈旧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淘汰了,现在仍然有“送牮杆”这种说法。只是当今“弄潮儿”们因不涉过其事,其说法也就随之而渐渐的淡化。庆幸的是这种说法仍然有不少的人能记住它,就像记住“打送捶”、“别送客”、“赠送言”、“搭一把手”、“帮一脚力”、“送佛到西天”一样。是因为它们都表达同一种意思,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种惜而不舍不死心、惜老怜贫不停步、通力合作不松气、勇往直前不松手、临危不惧不动摇的精神。因之,这种濒临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的生产文化而被人们所记得,没有被人们丢弃,反而在人们的脑际珍藏着、运用着,就好像人们珍藏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被拥戴和传承,爱护和吝惜,而又薪火相传。

送牮杆,说起来很顺口,很亲切,很合力,很精神;送牮杆,意味着不能“闪火”、不能松气、不能散劲;送牮杆,要不惜力、不惜心、不惜气,须紧密锣鼓、一以贯之。

时下,在咬定建设不放松、咬定生态不放松、咬定教育不放松、咬定和谐不放松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送牮杆”的敬业尽力者,为凤冈的经济社会发展下定决心,坚定信念、坚守责任。正在兑现开拓者举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一句承诺,不管什么时间和空间,不讲环境和条件,舍自己为民族,舍小家为国家,舍私利为人民,且送着手里沉重的一搏、关键的一步之牮杆不放手、不息气。

凤冈黔陈农民农具专业合作社,自投资以机械化制造铁具替代了传统手工制作铁具后,提高了工作效力和生产效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前往调研时勉励“铁老板”时说:“打铁要靠本身硬”。一句朴实、普通的话成了打铁人的殊荣,折射出“送思想牮杆”的原理,溅起了一朵朵无形的、无限的、无量的精神火花,该社如虎添翼,所生产的农具铁制品因此而“市场走红”。

曾为凤冈呕心沥血的指挥员步入了都市,变了新环境,肩负更重的领导职务后,于繁忙的工作中仍然牵挂着凤冈、情系于凤冈、尽力于凤冈、献计于凤冈、关注于凤冈,为凤冈的发展仍然送着“牮杆”。

政绩累累的驻村干部,完成了自己的驻村任务,很快就要“打道回府”,心系贫困群众的步子仍然未减,心系贫困乡村的思路也仍未削弱,举驻村干部之力仍在“送牮杆”。

赢利是企业老总的目的,钱囊鼓起来了。他们一边为自己所设计的“高楼大厦”把握着牮杆不松牮杆,一边惦念着改善贫困村与贫困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修通了沙石路,还牵挂着再铺设水泥路,掏自己的腰包举扶贫之力,为贫困村民开辟致富路而“送牮杆”。

城变靓了,村变美了,民变富了,无数个为之环境的领导者、致富的领路人、文化的领头雁以及政策、法律、科技的领航人,无不为之缺陷、贫乏而绷紧心弦,且为做完的事不断送着“牮杆”,为之于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远到近,从弯到直,从陡到平,从少到多,从美到完美,从富到富足,从粗犷到文明,从贫穷到小康。

中共凤冈十一届四次全会高屋建瓴,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建设富足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的美丽凤冈,就得需要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举力者,聚心齐力,依靠举力者之思想,举力者之行动,举力者之干劲,也需要干部举责任之力、工人举兴企之力、农民举兴农之力、商人举兴商之力、教师举兴教之力,举力者就得以责无旁贷、一鼓作气“送牮杆”的主人翁姿态,举送牮杆之力,践行“四直为民”;举送牮杆之力,维护社会稳定;举送牮杆之力,实现“两会”提出的目标。

冀望,送牮杆者不断胜多,形成建设的活力,凤冈的明天更加辉煌,“送牮杆”的人更加美丽。

777444(2015-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