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茶叶节

家乡区县: 湖北省英山县

1创新之举开先河编辑“绿借高山云雾染,茶同幽谷惠兰香”。虽然英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一直是当地人接待宾客、馈赠亲朋的佳品,但是长期以来,英山茶叶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名气。就是在本地,茶叶也只是农民种在田边地头的农副产品。

1992年初,英山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为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发挥特色农业优势,推动茶叶产业发展,更好地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专题向县委、县人大提出举办英山茶叶节的建议。县委、县人大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由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确定从1992年4月20日起,每年4月20日(谷雨节)为英山茶叶节。

当年4月21日至23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英山茶叶节在县政府宾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有关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茶商共750余位嘉宾应邀参加。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社、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进行宣传报道。

开幕庆典为来宾们奉上了一道道精品大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精彩纷呈;画家们现场巧绘丹青、令人叫绝;书法爱好者当众挥毫、翰墨飘香;群众游行阵容整齐、声势浩大。最为精彩的是“十佳名茶”、“十佳茶场”、“十佳制茶能手”的评选,竞争激烈、悬念不断;茶叶交易会热闹非凡、购销两旺,成交额高达1380万元。

本届茶叶节上,英山名优茶崭露头角,杨柳湾镇水口桥茶厂生产的“羊角春”跻身“湖北十佳名茶”,国营长冲茶场生产的长冲绿茶被载入《中国茶经》。

首届中国英山茶叶节的举办,开创了全国绿茶办节的先河(根据可以查到的资料,云南省凤庆县早于英山一年开始举办茶叶节,但该县出产的是滇红茶),竖立了英山茶叶发展的丰碑。[1]

2科技支撑畅销路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群山起伏、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种茶历史悠久,盛产名优茶叶。

从1992年4月第一届茶叶节起,中国英山茶叶节已连续在英山、武汉、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二十届。茶叶节是英山人民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的一项创举。通过一届又一届茶叶节的举办,以茶会友,以节为媒,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壮大、茶农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开放了山门,繁荣了经济,取得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效益的丰收,为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英山茶叶节即将盛大开幕之际,让我们对历届茶叶节进行一次精心盘点,再现那些精彩的瞬间。

3春茗一两值千金

1998年4月20日举行的第七届茶叶节,震动了英山,震动了英山人民,40万父老乡亲为之欢声鼓舞,热血沸腾。

茶叶节来了外国人。受本届茶叶节组委会邀请,国家部委、省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等各界嘉宾,以及新闻记者,演艺明星和知名企业老总纷至沓来。贵宾的队伍中,居然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宾,他们是欧盟驻华科技参赞、希腊和芬兰等国的驻华使节。身处大别山腹地的英山人民,看到他们是那么的新奇。而英山又是那样让他们神往:美丽的茶园如画,醇香的清茶如酒,灵秀的山水如诗,一切都让他们流连忘返。

茶叶价格堪比黄金。英山茶叶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名优茶生产加工上,涌现出了春笋、春茗、春蕊等系列精品。为检验英山茶叶提档升级的成效,也为打造精品名牌,本届茶叶节别开生面地举行了极品名优茶拍卖。十余家茶厂选送的精品名优茶,面向中外茶商和茶叶爱好者公开拍卖。竞买人互不相让,报价一路飙升,在围观者的惊叹声中,随着拍卖师一锤落下,全场轰动:由雷家店镇汪家山茶厂制作的500克春笋以1.18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锤,敲开了当时绿茶交易单价的新纪录;这一锤,敲实了英山人民坚守茶业的大决心;这一锤,敲响了英山茶业蓬勃发展的战鼓声。5月22日,《人民日报》对此以《斤茶万金》为题进行了报道。

这届茶叶节另有两大亮点,直接影响了以后英山茶叶产业的发展。

一是世界第一座以茶叶为主题的公园在红山镇乌云山村落成。乌云山茶叶公园是全国第一家以茶叶命名的公园,是茶园公园化、村庄花园化建设的典范。该村以茶叶为支柱,发展茶产业,挖掘茶文化、扩大茶旅游。2012年已建成示范茶园30公顷,仿古型建筑茶叶厂房1100M2,拥有各种制茶机械设备百余台套。掩映在碧水青山里的30多户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2012年乌云山村已成为全省茶叶强村、湖北生态名村、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为英山茶叶规模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是英山第一个商会——英山茶商会正式成立。一大批茶叶生产商、经销商和经纪人纷纷入会,广大茶商从此有了自己的家。在他们的推动下,英山茶叶走出英山,走出湖北,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第七届茶叶节,是英山茶叶发展新的里程碑。

4誉满江城大市场

是关门念经,还是出门拜佛?

本届茶叶节刚刚开始筹备的时候,有领导建议,要改变以往“请进来”的模式,主动出击,瞄准大都市、搭建大舞台、融入大市场,到大城市去举办茶叶节,更加能够扩大英山茶叶的影响。但也有人担心在大城市搞活动花费太高,怕财政难以负担。

当时的情况是,以“春笋”、“春蕊”、“春茗”为代表的英山名优茶制作技术已经成熟,首个茶叶地方标准也经省技术监督局批准,在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产量显著增长,一度超过了普通绿茶。但在全国茶叶市场占据的份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价格也远远低于质量相当的其他知名茶叶。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对英山茶叶不甚了解。茶叶节邀请参加的人员有限,加之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英山,更别说英山茶叶。

英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多次研究商讨,决定为了广大茶农茶商的利益,为了茶业产业的发展,进军武汉,扩大影响,抢占商机。

2003年4月20日。

武汉。“中南第一茶市”京汉大道茶叶批发市场。

新茶飘香,高朋满座。沐浴着雨后初晴的灿烂春光,中国英山第十二届茶叶节在这里隆重开幕。

大城市孕育着大市场。许多得到信息的茶商自发参加节会,在亲自品尝了英山茶叶后,无一不赞口不绝。拍卖会再次爆出轰动新闻,一款100克春笋拍卖价高达8800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叶”,创下历年来省内绿茶最高单价。

走出英山的此届茶叶节,展示了英山茶叶的巨大吸引力。统一的茶叶地方标准的颁布实行,为名优茶品提供了坚强的质量技术保障。节会当天,签订茶叶销售合同350万公斤,销售额8860万元。本届茶叶节深深地留下了英山茶叶品质飞跃的印迹,开启了英山茶叶走出英山创新发展的征程。

 

日暮颂歌(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