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昌粮道街转入胭脂路,继续前行不足百米,便看到一条并不宽大的街道——昙华林街。这条街道就在花园山旁,藏身于湖北中医学院背后,长约1200米。猛一看有点像崭新的建筑,但仔细一看,又都是古老的建筑物,似乎有点成都宽窄巷子,不过又没有那么精致。有点像阳朔的西街,但又没有那人头攒动的拥挤,在这里游荡的人们,似乎都在找一种感觉,一种记忆。昙华林在武昌东北角的老城墙内的花园山下,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据说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昙华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是它的建筑风格具有西式的特点。18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会传教士购买了花园山南坡的大片荒地,倚山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鄂东教区主教公署。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为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厅长,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走穿行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昙华林这个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就是说,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
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昙华林文化街区,能保留至今且不断发展修旧如旧,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版的传奇。在这个“重开发轻保护”的大环境下,“保留”就意味着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放弃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背后的冲突和艰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区历任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
武昌区政协委副主席刘翔感慨地说:“武汉三镇中,武昌的老地名数量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历史文化特征,保护昙华林文化街区,就是让后人能亲身游走在老武昌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了解我们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激发热爱武昌热爱武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到2008年,昙华林抢救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一亿,仁济医院、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孙茂森花园、翁守谦旧居、昙华林32号民居、昙华林34号民居、昙华林81号民居、教士公寓楼八栋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修缮保护工作。200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在走在昙华林的边缘,修缮工程依然还在继续施工。按照规划,昙华林将改造成集武汉近代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卫生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名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