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山与菩提流支塔
多云山位于黄梅县城东北十五里,山顶常有云雾气,天干时,人们常以云天为天雨的的象征,故名。山上有一古刹名广福寺,三面群山怀抱,面对一山谷口,寺前约有一百余亩自东向西倾的开扩地,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旧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译经藏,建道场日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于此,菩提流支塔在广福寺东侧一百米处,圆顶石拱,两扇合关石门,关闭灵活自如,内空面积约有五个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据“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哉来阐教中土,卓汤于此,讲经说法,注经诸经,独传千年有余。菩提流支塔则证实了东汉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时从天竺来到中国的千岁宝掌、达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确曾卓锡黄梅,并最后圆周寂在多云山广福寺,遗体安葬在石塔中。
广福寺前一百米合谷处有一土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的葬身之墓地,寺背后的多云山上是清代末年於天宝起义的石砌要塞城,至今断垣残壁可见,夹旗石城门尚在。古称黄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则至今仍为村民摇指自诗。
苏东坡与黄梅五祖寺
宋朝大中祥符8年至宝元2年(公元1015-1039),五祖寺住持师戒禅师,他是陕右(今陕西)人,弘忍大师第十代嗣孙,他眼瞎一只,少年出家,走访名师,于北宋大中祥符8年来黄梅五祖寺住山,他在住山期间,重振祖庭,僧侣多达800人。苏东坡谪官黄州以后,常来黄梅五祖寺礼佛,并曾在师戒墓塔建了一座亭子,与文朋诗友组织文学团体,评论诗文,后来把这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苏东坡的《游五祖寺》至今脍炙人口。诗云:“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一日,苏东坡沿圣母殿西行,来到讲经台右侧的山间旁,见这里是五祖寺“法泉”水源处,历代五祖寺僧人饮水,都由此架竹简引进。“法泉”水晶莹透亮。水落寺右溪潭,声响如琴,苏东坡来到潭边,掬起一棒水渴了,顿觉神清气爽,劳顿全消,他立即命随从拿来如巨笔,在溪潭壁上,题写了“流响”二字,字迹丰腴端庄。后人依照东坡的手法进行石刻,使东坡“流响”成为五祖寺一景。
东山白莲
东山白莲,位列黄梅十景第一,历来受到游人的青昵?也是文人墨客诵吟的对象。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爱莲,“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句来自名作《爱莲说》一般而言,莲花荷藕,产自平湖区,夏秋之季,十里荷香,美不胜收,但并不神奇,东山白莲,则开于海拨670米的白莲峰上,相传五祖大师亲手种植,这就不仅奇了而且神了。白莲池为石条垒成,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唐代诗人裴度有《咏东山白莲》诗云:“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间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不见人,白莲花向半天开。” 可惜这样的一处著名风景,明代兵灾以后,莲池淤积,美景不再出现。 1978年,县广播站(现电视广播局)在白莲峰中转站,工人在白莲池内掘井取土,偶然于土中发现古莲籽数颗,他们将莲籽破壳放入池内,第二年便生出几片小莲叶,经过数年发育生长,现已莲叶满池。但是,莲叶满地与莲花开放还有一个过程,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有几个不可知的因素,一是历来莲籽是处于自然水和自然气温变化情况下长出莲叶,开出莲花的。而这一回则是人工将莲籽破壳,放入池中的,白莲池海拨高,与寻常平原湖区温差相隔5度左右,因此,对于白莲开花只能是试目以待。二是莲的品种也许地有别于平原湖区的莲种。元代诗人赵国宝〈白莲峰〉诗云:“绝顶峰高千仞危,白莲花发白莲池。名从妙法经中贵,种向匡山社里移。色与月争深夜照,香顺风自半天吹。要知五祖庄严意,刻玉峰为万万枝。”由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此莲曾于元代或元代以前曾移种到匡庐即山某学术研究团体所在地。白莲,洁白如玉,白壁无阆,曾几何时,白莲池内碧绿的何叶在清洌的池水中生机盎然,而洁白如雪的莲花,在绿何的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如明珠般璀灿夺目,随着阵阵山风送来的扑面清香,更便使人神清气爽,以觉身在神仙境界之中。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美景重现在人们的面前。
西 山 碧 玉
西山碧玉,黄梅十景之一。位于县西25公里处的西山,即四祖寺所在地,有诗为证:“破额山前碧玉流,一瓢高挂乱石头。秋风江左悲禾黍,何此骚人芯愁。” 西山碧玉之所以名声显赫,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唐代的二位大家:柳宗元、柳公权。这二柳,一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宗元诗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澜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平花不自由。”柳公权闻此佳句,也来黄梅西山,他大笔一挥“碧玉流”三个斗大的楷书石刻,价值连城,这三字石刻于灵润桥下流泉中的巨石之上,至今流水潺潺,每当雨后,山溪水涨,这三个字就在清清的泉水的流淌中若隐若现,妙不可言。文人对旅游景点的颂扬,往往使景点名声大噪,苏州寒山寺因为张健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播海内外、庐山的香炉峰便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而驰名九州;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也邦了庐山的大忙。当代作家余秋雨到他妻子的故乡安徽天柱山一游,写了一篇散文,于是天柱山旅游门票收入大增。自从本焕大师捐巨资将四祖寺修复一新后,四祖寺游香客一年一年地递增,县委、县政府及宗教局多次组织各项活动,也促进四祖寺旅游行业的发展,县文化局、县博物馆对四祖寺的文物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做出了许多保护、维护工作。与西山碧玉密切关系的灵润桥,桥长约15米,跨度约8米,桥上建有五间殿宇式的长廊,桥壁自然形成三叠,第一叠长10米,历代游人刻诗很多。第二叠小石矶状如鱼,“碧玉流”三字刻在石鱼背上,碧玉流下为“洗笔池”,池的右侧刻在“洗笔”二字。第三叠突然下跌,势若悬崖,高达20米,涧水陡落,瀑布飞流,由于千百年来的流水冲击,整个石壁光滑洁白,流光照人,其源出自双峰尖南侧之山谷中,清流由山谷凌空而下,时而剑雨杨,时而素练缠山,蜿蜒曲折。若遇山洪瀑发,碧玉流上,惊雷骤吼,令人观为叹止,桥西有块独山石,上刻有“钓鱼台”三个字,桥南山麓大石上,刻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再下为四祖河,河边屹立一块大石,石后有小石塔一座,名为引路塔,塔前有木石,临河而立,中间劈裂为二,缝下有古栗一棵,此为名山又一奇景。 2001年10月1日中国黄梅第二届佛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四祖寺门前广场举行,盛况空前,人们参加盛会之余,便游山玩水,领略西山碧玉流的独特韵味。
意 生 寺
意生寺,在县西四十五里处。五祖一脉,源出于此,相传五祖弘忍之母周氏,佛缘深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不遗余力。年方少艾,待字闺中。一日水边浣衣,正觉饥渴,忽见上游漂来一玫鲜红的欲滴的大桃子。奇怪,此桃漂到身边,回旋不去。周氏随手捞起作了压饥解渴的晨餐。
那知,周氏自吃了那颗鲜桃后,渐觉肚鼓腹胀,似有妊娠之嫌,父母怒不可遏。未婚先孕,伤风败俗,辱没门风,惹人耻笑。于是将女儿赶出家门,割断亲情,周女身怀六甲,含辱忍耻,无处容身,只好寻一荒庵破斋栖身,四方求乞度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弘忍,即后来的五祖,五祖是有母无父之子,人称意生子。
后人为纪念周母含羞忍辱,未婚产下灵儿,受尽千班苦楚,万般磨难。便在五祖诞生地修建“意生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