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渝北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宝圣湖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67.76 亩;馆藏纸质资源19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4个;有教职工1500余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4000余人;下设14个学院(系),开办2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校训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含义:“博学笃行”取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又《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包括人文、社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造就法学大家;“笃行”指重视实践,坚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理解理论,深化理论,升华理论。“博学笃行”汲取了传统文化典籍的精粹,又具有时代气息,展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厚德重法”不仅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召唤的结合,亦体现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目标。《易经·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使品德厚实,即胸怀宽厚,与人为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究其根源,道德是一种内省自觉的价值力量,法治的真正实现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道德水准决定着法治的面貌,法治建设一定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法治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法者,治之端也。”“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法治理论亦是韩非思想的核心。 法治德治相辅相成,德法结合,厚德重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总之,“厚德重法”不仅体现出学校作为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亦适应了时代的召唤。
“博学笃行”与“厚德重法”的关系:在政法大学,“德”、“法”要在“博学”的沃土中成长,在“笃行”的平台中成熟,没有“博学”的坚实基础,“笃行”的坚强后盾,“德”、“法”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造就博雅之士;“博学”、“笃行”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德”、“法”,没有“德”、“法”这个目的地,“博学”、“笃行”将是失却航向的舵手,难成大器。
总体而言,校训融传统色彩与时代气息于一体,集文化底蕴与学校特色于八言。
校徽
校徽含义:徽记中间的形似独角兽的阴图,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六个字的拼音中每个字的打头字母经过巧妙的变化组合而成(头面、双角组成X,鼻尖为n,正面独角为Z,右边眼睛为f,鼻尖n加一横为D,双角外层为X)。整个图形又似包公的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中间的阴图与外圈的阳图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关系和互补效果。外圈的阳图是由郭沫若手书的西南政法大学、校名的英文翻译(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学校成立年份等共同构成。整个徽记传承了中国民间的传统,又紧密结合现代意识,巧妙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其含蓄抽象的图形,郭老手书的专一性以及罗马字体的外文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强烈、美观、大方、内涵丰富的校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