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荔枝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据灵山县志记载,荔枝种植始于唐朝,宋朝已有较大发展。截至2008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60.5万亩,正常年份产量达5万吨,品种有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等35种,其中以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灵山香荔的面积和产量最大。2012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灵山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称作“离枝”。据考证,一般认为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在灵山县伯劳镇有两棵野生荔枝,当地人叫山荔或酸枝,志书又称其为火山荔。从植株形态、果皮龟裂片形状、果实肉薄且包不过核、肉核难分离以及味酸等特征来看,它们是原生的,是栽培荔枝的原种。 又有史料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在册。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栽种和生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宋朝,灵山香荔在中国物产和文学史上曾两度闪射耀眼的光彩。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从海南岛的儋州流放地北归逗留合浦期间,品尝了从灵山送去的这一佳果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宋神宗皇帝吃过大理寺丞梁世基从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这一珍品后,欣然赐诗:“横浦江南岸,梁家间世贤。一株连理木,五月荔枝天。”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沿海环北部湾经济区的腹地,东邻浦北,南接合浦,西连钦北,西北及北部与邕宁、横县交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以丘陵、平原为主,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山川秀丽。灵山大部分的土地是花岗岩赤红壤和沙页岩赤红壤,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的占90%以上,PH值、有机质含量、含氮量、含磷量、含钾量都很适宜荔枝生长,是栽种荔枝比较理想的土壤。一年中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各种亚热带水果的生长。由于得天独厚的水土和气候条件,灵山是最适宜荔枝生长的黄金地带,出产的荔枝风味品质特别优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