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微信公众号吗?你知道他的网络营销方式是怎样的吗?你熟悉微信聊天平台吗?你平时用的多吗?你讨厌那些莫名其妙的垃圾推送广告信息吗?听说今年10月底,微信终于要向公众账号收费了,据说是每个公众账号的认证费用为300元。虽然对于很多企业和商家来说,这个价格不算高,但相比于微博兴起之初,几个互联网巨头每天求着大号做认证还是好了很多吧。然而,这也应了一句古训“人怕出名猪怕壮”。关于收费合理与不合理的说法瞬时铺满了各大互联网站。
这种现象引发了一连串问题:要不要进行账号认证?公众账号要发些什么内容?那些所谓成功营销的公众账号模式可不可以复制? 从表面上看,通过新媒体开展营销活动要比以往更高效、更有影响力。但这只是表象,在新媒体虚假繁荣的背后有着无数推手和僵尸粉存在。
近年来,从开心网、美丽说再到微博,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兴起又倒掉,大V红人们从一个社交媒体转战另一个社交媒体。作为用户覆盖超过4亿的产品,微信已经朝着商业化、服务化平台方向开拓。那么现在微信将走到哪一步呢?微信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公众账号?又是哪些公众账号能占得先机呢? 为此,某知名咨询集团针对微信平台用户使用公众账号进行了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杭州7个城市18-40岁的微信用户进行线上访问,回收有效问卷1020份。 服务号还是订阅号 微信5.0版本上线后,公众平台发生了重大变化,公众账号被区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 服务号,顾名思义,主要是向客户提供服务,银行和企业做客户服务用得比较多。这类账号的信息推送频率已减少为每月1条。
订阅号,主要提供信息和资讯,媒体用得比较多。虽然订阅号可以每天群发一条信息,但被统一整合到订阅号中,信息的可见性大幅降低。 由此可见,公众账号的强制营销功能被大大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微信用户更愿意关注什么类型的公众账号呢? 调查发现,用户最爱的是购物类(45.6%)、新闻类(43.6%)和生活类(32.5%)公众账号。由此可见,微信用户在选择公众账号时,已经从信息获取转变为寻求生活服务,这一点与微博等社交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
微信公众号的确推送太多垃圾信息,是该管理管理,否则,谁也不敢保证,多少年之后微信就消失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了解的微信公众号不只还有通过文字进行交流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中国人习惯于藏在互联网后面作为一个不为人知的网民存在,而语音和视频则把用户完全暴露在外。中国人最没有安全感,却又极重面子。西方人认为“豁达开朗”是自信,中国人则认为“滴水不漏”是种沉稳。因此,中国人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外,暴露声音(语音)不行,暴露脸面(视频)更不行。
有优惠就有吸引力 用户会因为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原因而关注一个公众账号,理性层面在于公众账号能提供 “优惠”、“购买便利”、“信息便利”与“服务便利”,感性层面则在于是否有“品牌好感”。取消公众账号的原因主要是“发广告”,而内容和体验不佳也是重要的因素。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66.4%的人因为公众账号提供促销“信息和优惠券”而关注它,其次是“提供不错的客户服务”(50.2%)、“方便查询品牌信息”(48.4%)和“喜欢这个品牌”(47.8%)。总体上,理性的考虑更多,情感因素只取决于对品牌的好感度。简而言之,品牌形象不错的企业,提供一些信息查询或客户服务,提高关注量应该不是难事;那些品牌形象一般或认知度低的企业,要想提高关注量,提供优惠券是最简单而直接的选择
同时,调查显示,41.7%的人因为公众账号“发广告”而取消关注它,其次是“服务体验差”(39.42%)、“每天推送的信息太多”(37.6%)和“内容形式不吸引人”(37.3%)。 总之,微信公众账号在面对5.0版本时,要“投其所好”和“避其不好”,才能有效地发挥公众账号的营销效能。从反馈的数据看,硬广告是一个雷区,形式和内涵都漂亮的优质内容依然具有最强大的竞争力。公众账号运营,只做简单粗暴的信息推送已经行不通了,要加入品牌或企业“信息查询”、“客户服务”板块,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交互体验,则可以锦上添花。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优惠和促销仍然是公众账号营销屡试不爽的有效方式,如果企业对公众平台营销仍然摸不着头脑,不妨从发放优惠券开始。
慎发广告 对于公众账号“发广告”,不同的城市和年龄段人群有着不同的态度。二线城市居民(47%)比一线城市居民(38.1%)对公众账号发广告更敏感。年龄越小的人,对公众账号发广告越反感,18-25岁的人中有一半因广告频发而取消关注公众账号,而在36-40岁的人群中这一数字只有34.6%。广告是侵扰微信平台“纯净性”的重要因素。对于25岁以下的年轻人、二线城市居民来说,相比起年长者、一线城市居民,他们在社交的广泛性上较低,虚拟社交所占的比例较高,微信的黏度也更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保持微信空间的“私密”、“纯净”、“不被打扰”至关重要。
当用户感受到“被侵扰”或“隐私安全受到威胁”,认为公众账号“内容规划不佳”或“交互体验不佳”,他们就有可能取消对该公众账号的关注。被侵扰有两种方式,对“发广告”敏感的用户最多(41.7%),其次是“推送的信息太多”(37.6%)。“涉及隐私”同样是大忌(35.9%)。此外,在内容和体验上,不论公众账号提供的是什么,如果“服务体验差”(39.4%)、“内容形式不吸引人”(37.3%),用户都有可能取消关注。公众账号管理者要重新定义“优质内容”,因为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形式或许比内容更重要,至少在激怒用户方面,“长得不那么吸引人”的公众账号更易遭到拒绝!这些,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营销方式。
用户感受很重要,某些微信公众号一味地推送一些消息,带来的将是十分恶劣的影响,影响微信在人们心中的口碑,要想别人更加喜欢微信,用微信,还是少发些莫名其妙的广告推广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