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周边的傣族寨子,早已不再是昔日树影婆娑下的竹楼了,清一色的现代建筑,小楼小院街巷也都是水泥路面,家家都有一个硕大的铁门,便于农用车或拖拉机进出。拉曼寨子要嫁姑娘了,我又兴奋起来,带上相机立即前往山村小寨。不用打听,朝人多的院场走去,一定就是新娘家。新娘家正往汽车上装嫁妆,包括冰箱、衣柜、被褥等等,外带一辆农用拖拉机。新娘家的房屋有些显旧,依然是篱笆墙,但院场很大,已经有不少来宾分男女各自就坐。男人们都穿着汉族服装,围坐打牌,如果不是手臂上的纹身花纹,很难认出他们是傣族。婚嫁之日不穿民族服装,我有些诧异,问同行的乡长,他告诉我:“汉族服装简单方便些,民族服装只有过节时才穿。过几天就是泼水节,你来看一看,热闹呢!” 与男宾相比,倒是女宾们尤其中年以上的女性基本上都穿着傣族服装,筒裙拖鞋,只是随着年龄的差异,色彩样式不同。院场南墙下,坐着一排老妇人,灰衣服黑筒裙,头上一律戴着黑包头,她们静静地坐着,或低声交谈。热情的主人不时为客人倒茶水,添加水果及小茶点。
我到处寻找新娘,他们告诉我,新娘正在里屋打扮呢。征得同意,我进到里屋,几位年长的妇女正在为新娘打扮:鲜亮的筒裙、花衣,闪亮的银项圈,新娘一脸幸福的微笑。
这时,院场里摆出了十来张小桌小凳——“长桌宴”开始了。就坐的都是少男少女,除极少数穿傣族服装外,其余都是时尚的汉族服装,染头发的也不在少数。我奇怪,为什么满院的老人、中年人只在一边看。热情的傣族大哥告诉我,长桌宴是女方家专门招待新娘的朋友,所以都是年轻人。长桌宴上,最显眼的是两个盛装的小姑娘,一样的衣着装饰,一样的发型头花,尤其是桔红色上装尤显少女的绰约身姿。
宴席结束后,一对新人被领到堂屋前,新娘蒙着红盖头,双双跪地,向着侧屋,听篱笆墙内一位老者的叮嘱。我不懂傣语,请教一旁的年轻人,他们告诉我,是在教他们做人,老者的话说完后,新人转向正屋跪拜。正屋里坐满了老者,又是一番祝福和叮嘱,新娘父亲身旁坐着的两位老妇人不时地擦着眼泪,舍不得女孩离去。
在两个弟弟的护送下,新娘子“哭哭啼啼”地离家了。接送新娘的小姑娘与小伙子跟在她身后向寨子外走去。每到路口,两个弟弟就不让姐姐走,接新娘的小伙子就出来“说好话”,给钱,两个小弟弟才又搀着姐姐继续走。新娘一行走到一棵大榕树下,小河边突然钻出几个淘气的小男孩,手拿水枪,朝着新娘一阵狂喷——泼水节前夕,这也算是提前泼给迎亲队伍的吉祥水幸福水吧!
终于到了寨子门口,这回真不让走了!又是两个接新娘的小伙子来“说好话”,两个弟弟不搭理。接亲的小伙子拿出一元钱,小弟弟头一扭看都不看,再拿出十元的,还是不理,围观的人不时发出笑声。他们的对话一定非常有趣,可惜不说一句汉话,我完全听不明白。
不知给了多少钱,新娘终于被放行了。
新郎这下高兴了,满以为可以带新娘回家,哪知身后男男女女一阵大笑,新郎一回头,才发现忘了迎亲中的一件大事——装着新娘家陪嫁物件的大小背篓还在娘家人手上!一大一小两个背篓在几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手里,要想“拿下”,谈何容易!这回该新郎去说好话了,惹得人群一阵阵大笑,尤其那几个拿着背篓的小姑娘,更是乐得直不起腰,还不断出难题,新郎越狼狈,围观人群越开心。与小姑娘们斗嘴不行,那就出钱“买”吧!新郎终于拿到竹背篓,乐得合不拢嘴。
接新娘的小轿车拉花挂彩,贴着红红的双喜字,非常喜庆。新娘上车后,车队向着新郎家驰去。我们也紧随其后。山林田野一片葱茏,随处可见高山榕树、凤尾竹。
车队向南不足20公里,新郎的家就到了。
送新娘的两个弟弟为新娘更衣,也就是在新娘艳丽的外衣上再加一件兰色的绣花衣,称为“娘家衣”,按风俗要在进新郎家寨门前更换,意思是到了婆家冷不着,饿不着。
在老老少少的注视下,蒙着头的新娘进婆家了。奇怪的是,院场上的几十桌流水席依然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喝酒的喝酒”,吃饭的吃饭,全然不顾新郎新娘的到来。原来,这种流水席的喜宴一般从中午就开始了,客人们一拨拨来,一拨拨去,就是贺了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