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身为温州人的我,听到这种话,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什么,也算是一个比较负责的心情吧。不过,相信,常年奔波在外地的温州人,若是在他乡听到家乡话,心头肯定还是会有一丝暖暖的感觉。而且有一种一般人听不懂的话,也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经商出名温州人而言,当于同伴谈论是用温州话,也就不怕生意对象偷听了去。曾经就听到一则故事,就是说,抗战时期,一段时间国军的情报传递就是用的温州话, 结果弄的日本鬼子就是截获了情报也是一个头两个大。故事的真假不确定,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话的难懂。
二、温州话介绍
(一) 由于温州方言自身也有很多分支,所以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温州的行政地域分布:
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二) 温州方言属于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五省一市,北与江准官话,西与徽语、赣语,南与闽语接界。操吴语人口约7000万。吴语南北、东西关异极大,彼此不能通话温州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 就温州本身而言,温州话主要分为吴语(瓯语)、浙南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六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放和罗阳话等。
吴语
吴语是温州方言的主体,是温州最重要的一种方言。温州吴语又称瓯语,分布在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鳌江流域。其中以温州市区和永嘉县最纯。本人就是温州人,看来我说的温州话还是正宗的。
瓯语内部一致性比较强,各地能相互通语,但也有一些差异,大致上可以以瓯海和瑞安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浙南闽语
说闽南话的人口大抵是明清之交的泉漳移民,他们常自称“温州人”,实际不说温州话而说浙南闽语。这些移民中有的是跟浙江的官话移民一样,是太平军战后清政府招垦被兵燹抛荒的土地时迁移去的。
蛮话和蛮讲
蛮话是苍南的一种土话,蛮讲是泰顺的一种土话。蛮话和蛮讲被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
蛮话和蛮讲的主要区别在于蛮话受瓯语影响较大,特别是语音系统基本上向瓯语靠拢,因此,有人误以为蛮话应同瓯语一样属于吴语系统。其实,不论从来源上看,还是从特点上看,蛮话和蛮讲一样属于闽东话系统。
畲客话
畲客话也叫畲语,是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畲客话分布在苍南、泰顺、文成、平阳等畲族居住区,说畲话的共有15万人。
畲族的居住方式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由于周围大多说浙南闽语或吴语、蛮语,因此,外出时多用邻近方言,但回到家里或本族人聚居的地方,一定要用畲话。从前畲族还禁止与外族人通婚,畲话因而保持着许多原始的特点。
金乡话
金乡为浙南沿海的军事重镇,称之为“瓯郡之边疆,昆阳之要隘”。 相传远古时代今金乡地域还没在海水里,大约在唐朝末年这里才出现滨海半岛。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为抵御倭寇侵扰,诏令信国公汤和筑沿海城寨,二十年(1387)二月,设立金乡卫,辖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迄今已近六百年。金乡话就是当时驻城御倭官兵流传下来和话。现今金乡人说的金乡话,既像是半官话,又接近闽南话,并兼有吴语特征。
蒲门话
蒲壮所城位于苍南县蒲城乡境内,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代抗倭名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方圆不过里许,城外人说闽南话,而城内约8千人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操一种祖宗传下来的、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城里话,这种话与其他东瓯片各点温州话不同,自有特色。
此外,在东瓯片以南的闽语区中还有好些地方是双方言区,如平阳水头镇,既说闽南话,也说吴语东瓯片的水头话。苍南县样样俱全,是温州地区方言最复杂的一个县。在苍南、平阳等县有许多地方,往往几种不同的话区交错在一起。为了交际需要,许多人不得不学会两种方言,还有的人会说三种或四种话。因此,在这些地区就形成“双方言”或“多方言”并举的局面,这是温州地区在语言方面呈现的一种独特景观。 坦白的讲,虽然是温州人,但是就是文成、苍南等地方的温州话,对我来说也仿佛就是另一种语言了。所以通常所指的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地的瓯语,狭义的则专指温州市区一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