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中特有的词语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每个地方的语言中都有很多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词汇,同一事物,每个地方对它的称呼也不同,作为负责性排世界前列的温州话其特有的词汇也是我这个温州人最为感兴趣的。

         (一) 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说的话是一种古越语。所以温州话中保留了大量古越语特有的词语。古越语最为明显的佐证一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yue sang),闹热,菜咸(cei a),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cei diu sai ),楼阁,酒汗,针金,板砧(ba zang),膀蹄,头衔,鞋套,墙围,履鞋拖(拖鞋)(tu a )”;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zao he)”等;三是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等。

        (二)由于历史上,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后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治吴,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
楚治吴始于公元前249年,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的310年,共有560年的历史。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

          温州话与楚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惮(dda,发怒)、慧(wu,病愈)、拌(pa,挥弃)、嬉(游玩)、訾那(怎么样)、(不修边幅,工作不认真)、晒谷壇、吃吃嬉嬉、牛拔过 、勿著虱 爬过密密掐”等最具温州方言特色的词都见于楚语。

          △惮,音似“弹”。《方言》:“怒也,齐曰戏,楚曰惮。” 发怒。暴怒。“渠听我恁讲就惮起,逮桌椅板凳捣爻完。” △抯,音似“朵”。郊县音似“炸”。上声。《方言》:“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见《集韵》。当加切。《说文》:“挹也。”拿取。“钞票抯两百来添。” △,音似“还”。《方言》:“楚凡相轻偶薄谓之相。”相狎。“阿叔伉你哪,你訾那会急起。”. △录,音似“绿”。积藏,积贮,收集。“钞票录起有好几万。” △拌,音似“派”。见《集韵》。扔,抛,丢,摔,挥弃。“西瓜皮拌路上,危险显。”atgM △楚人谓中庭为壇,温州亦称中庭为“道壇”(又坟壇、晒谷壇等)。 △,音似“气”。见《集韵》,取私切。观看,“电影。”“风水。”“风使舵。”“我个老毛病是王医生逮我好个。”

         △箬,《广韵》:“竹箬。”而灼切。《说文》:“楚谓竹皮曰箬。”可见箬的说法出于楚地,原指竹叶。在湘赣一带古楚地区有“箬”的说法,但都限于裹粽子的叶子。温州也一样,粽箬指粽叶,但农村用竹叶制成的斗笠仍称“箬笠”。

        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这正反映了楚并越后对吴地的影响,这以后形成的江东方言,更是吴语的直接祖先。温州话中的较古老词语,大多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来源。

         江东方言是温州话中前中古层次(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结语

           温州话的独特除了本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古代各种先民使用的语言融合形成,并在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个原因外,还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着关系。 北方由于游牧民族的一次次入侵,原来的北方的汉人不断向南迁移,北人变成了“南人”。南方的语言也一次次的受到北方来的汉人的影响。而北方未迁移的汉人则与一茬又一茬的游牧民族融合,语言也变了又变。而由于历史原因,北方游牧民族并没有有效的影响到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所以相对于北方汉语的不断变化,南方汉语则保持这相对的稳定。南方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历代南迁汉人带来的古汉语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一部分古代语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追溯古典人文传统的重要资料。南方汉语内部的巨大差异,源于汉族南迁的批次差异以及受官话影响的程度差异。 以上种种造成了如今温州话既难学有难懂的现象。

          但是,多元性的文化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文化。在统一使用普通话保障通话顺畅的情况下,保持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所以,温州话这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也是我的家乡话,必须也是有必要使他能够完整的一直流传下去。

Panda1994(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