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州方言作为南部吴语的代表,具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
词汇的倒序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语法差异。在这基础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并追溯其历史来源。
关键词:温州方言 倒序 语法差异 来源
汉语方言复杂,东南沿海各省尤甚。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温州话难懂,闻名全省全国。温州方言属于吴语区,是一支重要的吴语方言,一向被看成吴语的南极,是南部吴语的代表。
温州方言主要有吴语(瓯语)、浙南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六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放和罗阳话等。温州吴语又称瓯语,分布在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鳌江流域。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发音和语言结构相对古老,与普通话或其它吴方言都不能相通,温州地区以外的人比较难以读懂。
其语言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读位置的发音是不送气的清音,听觉上却有浊音感,跟北部吴语有很大不同,常令人不解。
(2)习惯将名词置于定语之前,而将动词置于副词之前,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3)有些常用词和名称在汉语的古文献中无从考证。
(4)仍使用一些文言文中的词汇与语法。
温州话是种有趣的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此我想就一个现象来做个简单的论述。
在平时的聊天中,我们经常会把方言与普通话做对比,于是就会发现一些词语或句子有着某种规律,比如下面的几句话:“今天家里要来人客,你赶快把鞋拖换了”; “用地拖把地拖下”;“把你的衣连裙换下来给我洗”。这三句话用温州话说,没有人会感觉奇怪,也就没有交流与理解的问题。但如果用普通话表达,那么,“人客”、“鞋拖”、“地拖”、“衣连裙”等词的次序就要倒过来,说成“客人”、“拖鞋”、“拖地”、“连衣裙”。只有这样,一般人才会理解,因为普通话中并不存在“人客”这一类的说法。像这种与普通话相比词序相反的词,温州话中还有菜干——干菜 羹调——调羹 人客——客人 饭稀——稀饭 饭粥——稀饭 苦极——极苦 墙围——围墙(前面的是普通话词汇,后面的是温州话词汇)像这类词,我们姑且先称它为倒序词。 所谓倒序词,就是词的顺序可以颠倒。这种词的词素顺序是“被修饰成分 修饰成分”,这种顺序与普通话刚好相反。倒序词只限于双音节,这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现象,古今都有,包括实词和虚词。
双音词序颠倒后,有两种结果:一、意义不变。例如:登攀和攀登、芬芳和芳芬、拓开和开拓、曲折和折曲等。二、意义改变。例如:气节和节气、物事和事物、称职和职称等。其中有不少还改变了词性,如“上马”是动宾词组,“马上”是副词;称职是形容词,表示品德和才能与所担任的职位要求相称;职称是名词,表示职务的名称,通常指技术职务的名称。
两个词的位置交换后,不仅会导致词性和意思的变化,有些还会引起读音的变化。我们仍以刚才提到的称职和职称为例:作为形容词的称职的读音为:chèn zhí;作为名词的职称的读音为:zhíchēng。这种现象类似汉字的同形多音多义。前者是动词适合,后者是名词名号。
普通话中的倒序词存在着语法差异及语音差异,那么方言与普通话间形成的倒序词是否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在李如龙著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方言学》(第二版)中,李如龙先生也提到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及现象。《汉语方言学》中语法部分谈到了汉语语法差异,汉语语法差异包括句法关系的不同,再往里层看,还可分为语序的不同。语序在汉语句子中很重要,一般来说,各地方言的语序互相之间分歧不算很大,一些最基本的语序,如“主语 谓语 宾语”,“定语 中心语”以及“动 补”等格式,方言跟共同语都比较一致,但在比较一致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的不一致。以下就双宾语位置、状语的位置以及补语的位置等方面来看方言语序有差别的现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