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串出”大产业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梅县

初夏,黄梅县富源葡萄生态园一片葱郁,新长的葡萄挂满藤架。很难想像,这里在几年前还是一块荒地。更让人难以想到的是,这小小的葡萄终于成就了青年宛习平,成为了当地的富民大产业。 有心人抓住机会 宛习平与葡萄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只有16岁的宛习平到浙江打工,正巧他工作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葡萄园,每当葡萄成熟时,许多车辆就围在园外进货。有一次他顺便打听了一下葡萄的价格,高得让他惊讶不已。而自己家乡种的粮食、棉花与之反差巨大。他脑袋灵光一闪:要是把葡萄种在家乡不是也能赚很多钱?于是,他开始试着学习种植葡萄技术。 因为要上班,他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在葡萄园周围溜达,碰到里面的人就主动搭话聊天,慢慢结识了不少葡萄种植专家,也学到一些简单的栽培技术。4年后,他已经跟葡萄园的师傅们很熟了,而且也能够得到他们的指导。但是,宛习平清楚,这种零星的机会所得不能够完全掌握葡萄种植技术,于是,他辞掉工作,应聘到了这家葡萄良种场,专门研究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很快,他就成为了该场优秀的技术员。6年的求学使他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一个精通水果栽培,尤其是葡萄栽培的技术行家。1997年,他决定“单飞”,回到家乡种葡萄。

依托科技求发展 宛习平满怀希望回乡创业,在家乡承包了20亩荒地创办鄂东葡萄良种场。虽然他按照自己学习的技术和经验辛辛苦苦地劳作,但是到了葡萄成熟期,他的葡萄却又小又少,几乎是血本无归。 为了找出症结所在,他来到上海、浙江一带考察,很快发现了原因:品种和技术怎能简单“克隆”?栽种葡萄必须考虑到南方气候条件等问题。 为此,他优选新产品,先后引进、推广和改良了巨峰、藤稔、醉金香、金手指等优良品种20余个,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降水、光照等条件,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当地葡萄生产的特有的控产保质、避雨栽培、大棚设施配套、物理杀虫、微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同时,他选用国内最优质的葡萄品种,利用早、中、晚熟的品种特性和大棚设施配套技术,采用提前、延后的栽培方法,使葡萄上市期由以前的20天延长到4个月,缓解了葡萄集中销售的压力。

只有科学栽培,才能提高产量创造效益。2007年,他被县科技局聘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正是由于科技护航,宛习平的葡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他成功地使自己的家乡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葡萄镇,也成为黄冈市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 成立社团创品牌 宛习平在上海、河南等地了解到,人家葡萄的价钱比一般葡萄高几倍,即便如此,这种价格高昂的葡萄仍然是供不应求。这就是品牌的效益。为了扩大自己种植的葡萄的市场效应,宛习平提出建立葡萄种植联合体的想法,在全镇开展了大规模的葡萄栽种推广。2009年,他注册成立了黄梅县绿兴生态果业有限公司,采用有机栽培方法,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观光休闲模式,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并注册了“小宛葡萄”商标。 同年,他又牵头成立了小宛葡萄专业合作社,社员和村民都是村里的葡萄经营户。按照“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他对全镇葡萄种植户实行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绿色生态农业要求的操作规程。截至目前,全镇和周边共有178户加入了这个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 2010年,他又利用社员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筹资500万元,创办了占地300亩的富源葡萄生态园,建设了1.5公里的葡萄长廊,形成了集葡萄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带。合作社的成立,有力地改变了当地的葡萄产业发展现状,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在,“小宛葡萄”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品牌。 带领群众共致富 “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奔小康。”这是宛习平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也成为他的行动指南。他创建了“小宛葡萄”规范化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每年集中培训葡萄种植户及社员,还热心帮助种植户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仅他创办的黄梅县绿兴生态果业有限公司,就安置农民工就业60余人,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葡萄种植基地近1000亩,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50余个,果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现在,他的葡萄产业已辐射到三省、五县(市)、36个村,带动510户农户种植葡萄。小小的葡萄成了当地的富民大产业。 宛习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学用科技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创业之路。他先后被授予县“优秀政协委员”、“优秀共产党员”、黄冈市“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称号。今年3月,他荣获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参加了团中央举行的“全国青年创业致富代表大会”,并被推荐为理事。

Baymax(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