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最摄人心魄的时代强音。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革命,建立了农业社会,形成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伟大飞跃。这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损伤也不大。人们需要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给自己谋取更大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以英国的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出现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工业社会,从而又产生了近2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的又一个伟大飞跃。但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人们也看到,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愈来愈大的损坏,从而给经济也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因此也就要求一种既能推动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时代来临,即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入工业文明,进而迈向生态文明。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写道:“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人为分离是牛顿时代的特征,在未来的太阳能时代里,这两者将重新融合,‘自然中的人’将取代‘对抗自然的人’。”
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的生态文明作为迄今为止文明发展的最高历史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仅指生产、生活领域建构而成的文明,它所包含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这一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在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以西方模式为主导的发展道路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工业文明虽然把全世界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发展新时代,但它同时却给人类特别是发展中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
由于人们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因此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就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平衡运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已有的“温室效应”;地球两极出现了暖洋现象,由此引发了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水污染严重,资源、生态面临危机;地球重要生物圈中的大部分生物被毁坏,耕地面积严重减少,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还有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草原退化、垃圾围城等,人类面临着失去自己生存家园的危险。特别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标准的提高,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夕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遭到民众抵制,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和环境要求不严格或法规不健全的疏漏,进行污染产业的跨国界转移,从而造成污染的全球化扩张,广大发展中国家由此成为西方国家的“污染避风港”。为了谋求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吞下国际和国内生态危机的苦果,他们尚未实现高度发展却已付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代价。因此,工业文明虽然把全世界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发展新时代,但它同时却给人类特别是发展中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传统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和追逐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不仅超过了自然界的支付能力,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而且也给人自身形成很大压力,打破了人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出现了不少难以治愈的“富贵病”、“文明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